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陇人相·167期】双龙:每一个音符都刻在我骨头上

中国甘肃网 2023-12-20 17:09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孙珩力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穿着蒙古族服饰的双龙,一边唱歌,一边拉动琴弦。

  舞台上的他坐着一把小板凳,聚光灯打在身上,双龙沉浸在表演中,长发随着歌声飘扬,台下观众随着音乐晃动自己手中的荧光棒,仿佛也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中。

  双龙,蒙古族,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声器乐队副队长,马头琴独奏演员,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双龙出生在美丽的科尔沁草原,阿爸阿妈都是普通的牧民。“从小我就在周围人的歌声中长大,这就是我最早的音乐熏陶。”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满草原,是牧人悠长的蒙古长调将他唤醒。日落,是暮归的牛羊用低沉的吟唱伴他入眠。

  “从小我就喜欢表演,一有机会我就会在大家面前唱唱歌,跳跳舞。马头琴、四胡、民歌、长调,每天都在天高云淡的草原上回响,正是这样丰沃的艺术土壤滋养了我,每一个音符都刻在我骨头上,流淌在我血液中”。

  对于双龙来说,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2004年高中毕业后,双龙考入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学习声乐。大二时,双龙因机缘巧合,拜入是马头琴殿堂级宗师齐·宝力高的亲传弟子仟·白乙拉门下,开始系统学习马头琴演奏。

  这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时光,为了苦练技能,双龙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琴。

  “刚开始练琴只练习一个动作,就是左手端弦,右手拉。能把一个调稳定地拉完,这就是基本功。”

  一练就是10多个小时,揉弦的手指磨破了皮,鲜血染红根根琴弦,但他却从不知疲惫和疼痛,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没有白天和黑夜,除了吃饭、睡觉,他的生活里只有马头琴,这样的练习从未间断地坚持了三年。

  “后来,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群演,刚开始我弦乐的水平还不高,但是我在舞台表演的时候,尽量在寻找一种人和乐器融为一体的演奏状态,而不单单知识单纯地去拉完曲子。”

  随着演奏水平的逐步提高,双龙开始从最后一排的座次逐渐地往前移动,距离观众越来越近。

  直到有一天,仟·白乙拉说,你可以出师了。

  通过仟·白乙拉的介绍,双龙来到甘肃省张掖市一所马头琴学校任教。

  在学校任教期间,年轻的双龙一面探索着马头琴教育,一面继续探索马头琴技艺。

  但在当时的甘肃,马头琴仍是较为小众的艺术。真正了解和喜爱的人并不是很多。学校开办时间不长,就关门了。

  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双龙感到非常茫然。音乐这条路,太艰辛、太曲折。想要做艺术家,却面临着要先糊口的问题。生存和梦想,怎样才能和谐统一?

  接下来的几年里,双龙在蒙古包里拉过琴,在夜店里驻过唱,卖过保险,也跑过最晚的夜场子。但是无论是怎样艰难的境地,也没有阻止双龙一颗追求音乐的初心。

  他一面在夹缝里求生存,一面继续学习和深造。这期间,他多次参加歌唱和马头琴比赛,获得过“星耀华夏”全国青少年优秀艺术人才展评甘肃选区总选拔赛马头琴专业青年组一等奖、声乐专业青年组二等奖,甘肃省第三届声乐比赛原生态唱法二等奖等奖项。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招聘演员,对于双龙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他背上了行囊连夜赶赴省城兰州。

  通过层层考试,在面试时双龙以良好的表现力。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地考入了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成为一名马头琴独奏演员。

  在结束了漂泊生活之后,他可以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中,在不断地深造和学习中,双龙获得了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并多次代表国家民委、甘肃省民委赴美国、德国、荷兰等地演出……


  已过而立之年的双龙,开始更加积极地探索音乐道路。他和团里其他的声器乐演员组成了以马头琴、图阿鼓、托布秀尔等民族乐器为主的宝勒格乐队。

  “宝勒格”在蒙古语中就是“泉水”的意思。

  “第一次我想了个名字‘玛纳沁’意为‘守夜人’是因为小时候在家,在夜晚为了保护羊群,会有专门的守夜人,为了纪念自己儿时的故乡。”

  “后来选择了‘宝勒格’作为乐队的名字,我们在黄河之畔演奏,兰州作为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取宝勒格希望乐队和黄河一样,百川朝海,奔腾不息。”

  最近双龙准备去学习呼麦。

  “呼麦也是蒙古歌曲中极具特色的表演方式,我想把这个内容融合到乐队中的表演中。”

  小时候在长辈的口耳相传中学习长调,长大到外地学琴,到现在成为一名马头琴演奏者,双龙在面对镜头时却一直很害羞。但当他拿起马头琴,开始演奏,立即判若两人,悠扬的歌声,美妙的琴音,这个从小在蒙古长调中长大的孩子,被音乐赋予了别样的灵魂。

  正如他在鸿雁中所唱的那样“歌声远。琴声颤……”

  一曲终了,路还很长。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孙珩力

热图荟萃

图说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