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华亭:奋力绘就和美乡村“靓”图景

2023-10-30 16:42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时下,秋色渐浓,景色正好。行走在华亭市神峪乡田间村落,入目皆是乡村振兴的“靓丽”图景:蔬菜基地里,蔬果飘香采摘忙;田间地头上,玉米丰收遍地“金”;乡村田野间,环境美丽“颜值”高;村庄邻里中,文明之花处处开......

  产业赋能,绘就“蔬果飘香”富足图

  蔬果飘香,映出乡村振兴好“丰”景。10月的神峪到处都是丰收的喜人景象,清晨的神柳路设施蔬菜基地,务工的村民正在采摘成熟的黄瓜、豆角,绿油水嫩的新鲜蔬菜被装箱上车,等待着送往周边的集市;下关村北山苹果园里硕果累累,一个个红彤彤的“小灯笼”果香扑鼻,令人流连忘返。“通过不断的探索,优化种植管护技术,今年的苹果又大又甜,获得了大丰收,预计可增收5.2万元。”苹果园负责人霍涛介绍说。

  在神峪乡,不仅有绿色有机的新鲜蔬菜、香甜可口的红苹果,还有鲜嫩脆甜的“金棒棒”。西沟门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村集体土地20亩,试种“亚洲一号”水果玉米8万余株,又甜又脆的玉米棒一上市便深受市场喜爱,销量可观,为西沟门村村集体经济增收6.8万元。

  “我今年养了13头牛,比去年多养了5头,现在在家发展养殖业比在外面打零工强得多,我准备再扩建一座牛棚,再多养几头牛。”袁庄村村民马建华一边给牛添草料一边介绍着自己家的养殖情况。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马建华还流转了周边群众50多亩的撂荒地种植青贮玉米,给牛儿准备足够的过冬“口粮”。今年以来,神峪乡把规模养殖作为发展牛产业的基础工作,共培育10头以上养牛大户68户,全乡牛饲养量达到8200余头。

  “以养定种、种养结合”的“互动”模式,促进了养殖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聚焦牛、果、菜等主导产业,神峪乡以完善种养销产业链条为主攻方向,以产业扩规提质增效为目标,持续加大种养殖大户培育力度,同时大力推广“树上果”+“林下鸡”“药果”套种等农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产业效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绿色致富之路在这里生根发芽。

  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立足乡情实际,神峪乡率先探索村级抱团、乡域联动、党建联建模式,采取“公司化改革”方式,10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共同注资组建成立山谷农发公司,以“发展农业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为宗旨,为全乡农业产业开发、多种集体经营搭建平台、提供支撑。通过农业生产、农机服务、工程建设和山野菜、沙棘、农特产品统购统销等经营服务活动实现毛收入20余万元,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切实增强村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能力。

  生态培基,绘就“鸟语花香”山水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漫步在神峪乡下西路的乡间小道上,一句“我们一起回家”诉尽了归家的乡愁。下西路是彭大高速华亭南出口至上关石拱寺、陇县龙门洞景区的必经之路,总长8.2公里,涉及下关、西沟门2村8社213户群众。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诗句将人们引入西沟门村这座美丽的村庄,青砖白墙、古树掩映,精致的小广场、醒目的文化墙,处处精巧动人的小景观呈现在眼前。

  神峪乡下西路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结合沿线自然风貌,按照发展乡村旅游目标定位,坚持实用、节俭、生态、美观原则,深度挖掘农耕休闲文化,在保留原有乡土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传统民俗等文化元素,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的内涵和厚度,实现村庄环境绿色生态与现代宜居“双提升”,让“人间桃花源,最美西沟门”成为向往的“诗和远方”。

  “路边的花园漂亮、墙上的彩绘好看、村里的环境干净,现在的村庄越来越美、气质不断提升,这是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变化。”西沟门村村民李红玲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神峪乡一直以来的发展思想,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一带三线九路十村一街区”为重点,巩固提升神水路环境整治成效,大力推进神柳路、G344线、下西路和彭大高速连接线人居环境整治。依法依规开展拆违治乱行动,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扎实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坚决守牢生态环境保护红线。

  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仅要在“净”上下功夫,还要在“美”上做文章。神峪乡深入开展乡村面山和村庄绿化美化,实施面山造林绿化600亩,辐射带动全乡群众在门前屋后种花种树,以环乡主干道路沿线为重点,种植天人菊10.2公里、美国石竹4.8公里、五彩石竹5.5公里、马鞭草13公里、补植更换苗木700余株,让绿色充盈在田野乡间。

  改变,不仅体现在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上,还体现在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思想观念上。神峪乡定期开展“家庭整洁示范户”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周五环境日”清洁活动,全面落实“红黑榜”制度,大力开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升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形成良好社会风尚,让“美丽乡村”不仅有颜值也要有“内涵”。

  “以前有些人都是随手扔垃圾,现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谁也不忍心再去破坏,环境一天更比一天好了。”下关村村民马惠霞说。

  文明铸魂,绘就“欣欣向荣”祥和图

  “讲和谐,共努力;思发展,谋富裕......树新风,讲正气,坏习惯,要改正......”,走进下关村,道路旁的村规明约墙绘格外引人注目。

  “村规民约”约出乡村新生活,神峪乡“量体裁衣”,根据村情实际,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内容涵盖移风易俗、思想道德、环境卫生、尊老爱幼等多个方面,教育引导群众转变传统观念,培育良好家风民风,使孝老爱亲、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等优良传统成为乡风文明的主旋律,为乡村治理增添动力。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神峪乡致力于传承好家风,组织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道德讲堂活动;宣传新风尚,广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文明祭祀”“婚丧简办、厚养薄葬”等相关内容宣传,传递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尚,在全乡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新风气,引导群众杜绝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不良习惯。

  “现在村庄越来越美,大家越来越讲文明、爱干净,邻里之间越来越和谐,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乡村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家磨村村民王冬英说。学习先进的典型,感受榜样的力量。神峪乡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文明家庭和“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选树评比活动,教育引导群众重德尚礼、孝老敬亲,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让文明之花盛开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村的朱银平今年获得了‘平凉好人’称号,他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品质,做孝敬老人、爱护家人的人。”九一沟村村民夏旺旺说。

  乡村和美、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新图景正逐渐绘就,神峪乡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全力实施“党建领航、产业兴旺、项目夯基、环境靓美、民生提档、乡村治理”六大工程,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奋力加快富裕和美新神峪建设步伐。

  通讯员 张小兵 牛德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