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定西夕阳红秧歌队:在“百姓大舞台”上展现老年风采

23-09-01 16:5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午间时分,走进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感到的是一种极致的静谧。下午两点半,一声悠长的二胡声响起,紧接着,戏曲声和着伴奏彻底打破了宁静。

  循着声音来到的是文化馆的三楼,马上映入眼帘的是楼道墙上贴着的宣传板,上面写着“百姓大舞台”五个大字。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夕阳红秧歌队每天都在这里活动。

  夕阳红秧歌队是自发组织起来的老年群众演出团体,由约30名退休老人组成,。

  安定区文化馆馆长厚磊介绍,由于“百姓大舞台”具有向民间免费开放的性质,因此老百姓们组成了许多“自乐班”,除了个别的民乐队和管乐队,大多都以演唱民间戏曲为主。而夕阳红秧歌队,正是其中的一支队伍。

“百姓大舞台”活动室 胡可欣/摄

  秧歌队丰富了退休生活

  夕阳红秧歌队全都是退休老人。秧歌队的队长邢登科是最早一批在“百姓大舞台”唱曲子的人,他说:“我已经在这待了十多年了,现在最小的孙子也上小学了,家里没什么要牵挂的,就天天待在这里。”对于邢爷爷来说,在这里唱曲子,就是退休生活中最有意思的事。

  对于邢爷爷来说,这里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问起他们这么多年来参加了哪些活动时,他打开手机相册,将一张张演出的合照放给我们看。照片上的老人们穿着华丽的表演服,脸上化着精致的戏曲妆容,自信地站在舞台中央。

  “有一个老人,他是残疾人,没有双腿走不了路,我们就推着他让他来唱。”对于那位老人来说,在退休生活中遇到这样一群朋友,无疑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

邢登科和王双琴在演唱 胡可欣/摄

  因为热爱才聚在这里

  同样在夕阳红秧歌队唱了十多年的赵彦清奶奶说:“大家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而且来的时间也不一样,但都是因为很喜欢听、很喜欢唱。”

  实际上,虽然秧歌队经常代表安定区文化馆出去演出,但基本所有的老人都是退休之后才开始学唱曲子。秧歌队秉持着完全开放的原则,只要热爱,没有基础也可以加入。有一些老人刚来秧歌队几个月,对曲子的节奏和调子把控的还不太好,但也能在整个团体的氛围渲染下,上台进行戏曲表演。

  夕阳红秧歌队以演奏陇中小曲为主,但形式自由,什么都唱,只要好听就学。

  王双琴奶奶就是一位“全能型艺人”,她不仅喜爱本地民间的小曲、西北特色的秦腔,京剧、黄梅戏等不同类型的戏曲都喜欢,每一个类型的戏曲也都学习了一点。“我唱得也不好,就是听起来好听就学一点,就好像你们喜欢流行音乐一样,我连广场舞都不跳,我就喜欢听这些,而且所有类型都喜欢,总之就是图个开心,唱得好不好也不管。”她的手上还拿着谱子,刚刚被起哄表演了一段秦腔。

王双琴进行一段秦腔表演 胡可欣/摄

  活动室里的每一个老人都笑眯眯的,自己上台唱的时候会配合着动作,听别人唱的时候就打着节拍跟唱。每天结束之后,他们一起走出文化馆,还在讨论着他们的曲子。

  在集体中碰撞出新灵感

  夕阳红秧歌队内有好多本子,有单独的歌词本也有简谱。这些都是长时间以来当地小曲文化的结晶,歌词本主要是年代较为久远的曲子,还需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学习,后来有了更加方便的简谱,学习唱小曲也就变得简单了起来。

  除了学习这些流传下来的曲子,秧歌队也在不断尝试新鲜事物。

  邢爷爷说,“有时候会听到一些比较新的东西,如果我们感觉好听就会去学,然后再教给大家。”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在这样的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中,常常能迸发出一些新灵感。

邢登科介绍夕阳红秧歌队的歌谱 胡可欣/摄

  对于他们而言,用“创新”这个词未免太过郑重,他们只是在他们未曾涉足的领域寻找自己喜爱的东西,但正是对新鲜事物的包容使得夕阳红秧歌队不断发展,使得他们的歌声深入安定区文化馆,深入乡村,在惠民活动中,娱乐他人,充实自己。

  (作者江乐珩、胡可欣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老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