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通渭张全胜:创业当“牛倌” 带领乡亲奔上致富路

23-08-31 17:3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通渭县鸡川镇——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小镇。通过养牛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张全胜,就生活在这里。他的名字如同他的事业一样,寓意着全力以赴,旗开得胜。

  在村民眼里,张全胜心地善良、敢想敢干、古道热肠,在成功的时候不忘乡亲,带动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扎根农村 从贫穷的农家子弟到致富带头人

  1971年,他出生在通渭县鸡川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多,生计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大问题,当时会因为能吃上一块西瓜而开心好几天。

  为了挣零花钱,他从小就和哥哥一起在课后找活干,张全胜说,十几岁的他始终怀揣着一颗创业梦的种子。

  机缘巧合下,张全胜邂逅了一位包工老板,他整洁的穿着与待人友善的形象让年幼的张全胜记忆犹新。

  “我非常羡慕他,从那时候起,”张全胜回忆起小时候的梦想,眼睛亮了起来,“我也想有自己的事业,想好好建设家乡,咱们这边真的太落后了。”

  1991年,张全胜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自学了包沙发的技术,开始了第一份事业。

  在后来的几年中,他陆续尝试了经营饭店、出售西瓜、贩卖建材等,锻炼了自己的商业头脑。

  2008年,凭着无比的决心和勇气,张全胜带领着一支10人的工程队,开始了自己的建筑事业。

  尽管面临着资金、技术和设备上的困难,但他始终坚信,老天不负有心人,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

  张全胜的成功信条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充分的准备是关键。他自学建筑知识,买来电脑自学课程,查找资料,逐渐地,他在建筑领域获得了不俗的造诣。

  从最初的一排平房,到高楼大厦,再到新农村的建设和村道改造,他的工程队逐渐壮大,成绩斐然,一步步地改造着鸡川镇。

  2012年,政府动员大家发展养殖,而在这方面毫无经验的鸡川镇,没有人敢轻易尝试。

  张全胜在深思熟虑之后,毅然迈出了第一步,“我当时就想着尝试一下,我相信政府的动员不会错,我不害怕。”

  他引进了600只羊,找了两名饲养员,把养殖场办了起来。尽管前路充满未知,但他无所畏惧,开始了全新的尝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养羊的三年几乎没有收益。

  不轻言放弃的他将目光转向了养牛。

  为了把牛养好,他走遍了河南、内蒙和张掖的许多地方,学习养殖知识,增长自己的经验。

  然而养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各种突发情况常常让他措手不及,但是,张全胜及时调整战略,不断攻坚克难。现在,他的养殖场已从最初的18头牛发展到226头,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张全胜是一个坚定的梦想者,虽然事业蒸蒸日上,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扎根于农村的初心。

  “我是这片土地上出生的,我坚信农村是发展的主阵地,我的决心就是要建设家乡,让大家过得越来越好!”张全胜坚定地说。

张全胜在养殖场 受访者供图

  “我相信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能成功”

  2012年,张全胜以养羊为主的养殖场建了起来,羊的数量达到了600只。

  但直到2015年,养殖场还是一直无法取得收益。“主要问题是用天然饲草喂养的羊出栏周期很长,并且羊容易生病,一旦有羊生病还会引发集体死亡。”张全胜说。

  2016年,张全胜开始尝试养牛,他购入了18头牛,经过多年繁殖与滚动式发展,养殖场目前有牛226头,累计出栏110头。

  回忆起这些年的养牛经历,张全胜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坚持。2018年,附近的养殖场都遭受了口蹄疫感染,张全胜的养殖场也未能幸免,损失惨重。

  这对刚刚起步的养殖场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当时不敢去牛圈看那个场面,我差点丧失了信心,但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张全胜回忆起这段过往时仍旧心有余悸。

  创办养殖场的困难还有很多,但对张全胜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相关知识的缺乏。为此,他通过手机订阅资料,咨询专家,并且不断进行临床试验,积累经验。

  在这种大规模养殖的情形下,群体之间极易大规模感染疾病。张全胜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专程驱车前往一家兽医学校请教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制定了详细的防疫措施。

  “给牛吃的饲料,也是我们自己全程把控,一定要保证绿色健康。”张全胜再三强调饲料的重要性,“有些养殖场使用含有添加剂的饲料,我就觉得这种走不长久,事实也的确如此。”

  据张全胜介绍,自己养殖场的牛市场反响很好,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甚至到了“秒杀”的程度。

  而这些都得归功于绿色健康的饲料,“只有每一步都绿色健康,才能保证上市以后成为老百姓的放心食品。”张全胜说,“绿色和环保就是我的底线。”

  几经扩展,张全胜的养殖场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在饲料方面,已经掌握了饲料配比技术,可以做到自己收购原材料并且进行后期配料。

  在人员管理方面也更加成熟,形成了“正式员工+临时工”的固定模式,除了专职饲养员,还有负责饲料地除草与圈舍维修的人员。

  除此之外,张全胜与周边的4家养殖场共同成立了合作社,还做到了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和销售渠道共享。

  “一定要做好当地的工作,这是我从小的信念。”说到这儿的时候,张全胜的眼神坚定。“我想让乡亲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周边就可以赚钱。”

  张全胜承包了2000亩左右的土地,用来种粮食和饲料,为村民们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使得太平村25户贫困户每年都能够分红5万元,成功摘下贫困的帽子。

  村民王永江在张全胜所创办的养殖场里担任饲养员的工作,在提到张全胜时,“我在这儿干了十多年,他从来没对我说过一句重话。”王永江表示,“我们认识也很久了,他一直在帮助我。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不管干什么,我都不会离开这儿。”张全胜说,“这儿的自然资源匮乏,大家除了打工和种地外,其他选择比较少,我想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提高大家的收入水平。我觉得养殖业的前景很乐观,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养殖场一角 张佩/摄

  “我就是不服输”

  创业艰辛,张全胜觉得,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他说,“我一直坚信,人只要不服输,就一定能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我一直都对自己很有信心。”

  张全胜说,自己白手起家却能发家致富,少不了朋友的帮助。“要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张全胜看来,人不可能依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我就是朋友多,人脉广。”

  除了坚持,张全胜认为,还要有一颗平常心,“碰到自己喜欢的事,就去做,不要有太多顾虑,否则只会一事无成。”

  此外,还要有耐心和信心。“只要功课做到位,努力坚持下来,就会水到渠成。”

  未来,张全胜还想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并向全区推广,他说“我的梦想目前只实现了60%。”

  (作者刘琦、张佩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指导老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