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韩东致富记:他是整个村子最能折腾的人

23-09-09 00: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7月11日上午9点,气温已经将近30°,玛纳斯县城早晨的太阳晒得人心里发慌,按照前一天的约定,我们搭上了清水河乡宣传干事杨振宇的车一同前往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红坑。

  

前往肯斯瓦特水库的途中 冯杨敬/摄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肯斯瓦特水库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碧玉般的湖水镶嵌在群山之间,往前是百里丹霞,我们即将要探访的红坑。

  红坑是玛纳斯县南部山区清水河乡的一座山村,与肯斯瓦特水库景区仅一路之隔。韩东是土生土长的红坑人,今年47岁。

  20多岁,韩东当过国营化肥厂技术工,广告公司电焊工;30多岁,韩东当北漂,卖新疆烧烤,干美发,从学徒干到店长;如今他47岁,开农家乐、办合作社,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还凭借自己的力量带动了家乡发展变化。村上的人都说他是整个村子里最能“折腾”的人。

  “10年前,我在红坑开了第一家农家乐”

  “你们久等了。”在农家乐门口等了一会儿后韩东匆匆赶来,一进门便赶紧招呼人给我们倒水。

  “你们去过水库了吗?现在靠着我们这的水库,村子变化大得很,以前和这个完全不一样。”一坐下,韩东就开始和我们讲述红坑这些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韩东的微信头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红坑是玛纳斯南部山区里众多小村庄中的其中一个,因为周边都是丹霞地貌,村子坐落在四周红山之中而得名。

  由于处在农牧区,比起其他乡镇都要偏远,红坑的交通极其不便,这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发展。“以前我小的时候,这里没有柏油马路,去县城只有一趟早班车,村和村之间,那时候只能摇马车、骑自行车当交通工具。”

  很多年后回忆起来,韩东都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在红坑的看到的一幕幕景象。

  “那时候住的房子是土搭墙,屋顶是用木头和苇帘搭住的,一到大雨,屋子漏水,院子和道路都泥泞不堪。吃水也成问题,夏天吃的水,是从河水上游的解放渠里拉的浑水放在缸里澄清后的。到了冬天,河水结冰就取积雪,用马车和筐子上山挑雪,拉到自己院子里,直到河水融化,循环往复。”

  在韩东的记忆里,七八岁起他就开始学会吆马车,犁地、拉雪、拉草……

  “自从水库开始投入建设,红坑一天一天就变得不一样了。先是路修起来,然后慢慢的各种设施都起来!我那个时候还在玛纳斯县城开美发店,看到家里变得越来越好,我想着是时候了,回家!一块建设红坑。”

  2013年,肯斯瓦特水库建设前期,韩东把红坑的老宅翻修重建完成,开办了当地第一家农家乐小院。

  “当时从四月份到十月份,短短几个月,我们净收益达到了六万,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干。”韩东看到了生养自己的家乡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他的这一举动也为红坑的建设开了个好头,村上陆陆续续又开了很多家农家乐,短短几年规模越来越大。

红坑驿站的街景 赵雨辰/摄

  “现在你一走进来你能看见我们红坑驿站,一条街的农家院和民宿,好看得很。”作为“领头雁”的韩东语气里流露出一丝很难发现的骄傲。

在栈道上俯瞰红坑驿站 冯杨敬/摄

  “福建援疆送来了百合,我们把百合卖出了红坑”

  韩东从不是一个屈于眼前的人,他看到了机会就要去尝试,去“折腾”,放手一搏。

  2016年,在农业方面朋友的帮助下,韩东注册了南山牧野养殖合作社。

  “我想红坑好起来了,老百姓也得有个出路,也得把日子越过越好,得拉着大家一块干,一块致富,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韩东一直以来想做的事情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推进。2018年,合作社在380亩果园里发展林下经济,养殖芦花鸡、红嘴雁,野山鸡共计10000羽。

  今年是韩东注册南山牧野养殖合作社的第7年,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从养鸡到果园现如今已经拓展到了花卉种植。2021年,韩东从福建进了一批香水百合,开始在红坑试种,没想到第一年就试种成功,而且在玛纳斯卖火了,销路一下打开了。

游客在花棚采摘百合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因为玛纳斯这边对百合花有空缺,好多家庭他以前没有插花这样的观赏习惯,后来我们百合花试种成功,花苞开了以后,我也特别着急,通过各种关系把玛纳斯的各种销路都尝试了,一下卖火了。现在好多人一说百合花,那是咱们清水河红坑的花!”

  “所以今年我在继续种,去年种了一个棚,今年我种了三个棚,去年我种一个季节一个花期,今年我种两个花期。”

  “看现在百合的生长状况,我计划种三批,当然只是个计划,因为我建了个石墨烯大棚,大棚温度完全可以过冬,第三批计划在9月份到时候看种球能不能成熟,如果成熟的话,就继续种下去。”

  “懂得适时把自己清零,才是人生大智慧!”

  韩东不怕重新开始,如同他的微信签名一样,“懂得适时把自己清零,才是人生大智慧!”这句话,同样也是韩东这40多年来最真实的写照。

  “我年轻的时候,20多岁,也总想着走出红坑,先走出去闯闯。”

  在红坑缓慢发展的年代,韩东读完义务教育进入了昌吉技工学校,攻读中专,专业是电工与钳工。在相关技术不那么发达的时候,这门手艺为当时的他走出大山打开了一个窗口。

  “中专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昌吉国营化肥厂做技术工,工资有100块。”但是这份看上去还算稳定的工作,韩东只干了三个月。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面临下岗风潮,“厂子里面的老职工都下岗了,我们这些新来的技术工根本待不住,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丢了。”

  从国营化肥厂出来后,因为有焊工证,恰好乌鲁木齐的某家广告公司招聘电焊工,韩东很快找到了第二份工作。“那时候乌鲁木齐灯箱牌匾特别火爆,借着这个机会我就在那里当技术工人,给人家焊灯箱牌匾的架子。”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是在长江路上,和我一块干的同事那时候挂一个高处的灯箱,电杆是7米高的电杆,上到六七米的地方时固定脚扣掉了,他俩从上面摔下来,就靠一个安全绳坠在空中,当时萌生了退出的想法。”

  “那两年有朋友在北京中关村搞IT行业,专门上门做笔记本电脑维修,但是竞争太大了,他想在北京做新疆烧烤。”韩东走出来的第三份事业,是在北京做新疆烧烤,那一年他成为了北漂。

  北京五环外的马连洼,一间小小的民房四合院,一个小型加工厂。“那时候我们把一部分新疆的羊肉和最好的孜然辣椒的调料发到北京,在我们租的院子里建了小型加工厂,把我们的各种羊肉腌制好,批发给北京的烧烤店,做了将近两年。”

  所有的出走都昭示着归来。韩东的归来是有迹可循的。也许,他从来没走出过那片生养他的土地。20多岁的韩东从红坑走到昌吉、走到乌鲁木齐、走到北京,他路过了小时候向往的外面的众多大城市,但终归只是路过,人总是要回家的。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韩东第一次浓烈地感受到所谓的乡愁。“无论是坐在公交里还是走在北京的马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感觉我们这些人像蚂蚁一样。”

  韩东的话语里尽诉出普通人在大城市渺小、无助的失落感。

  很快,不到两年,北京的烧烤事业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没落,像是命运给予的一次“成全”,韩东回到了自己生长的家乡。

  他依旧没有停下“折腾”的脚步,转身投入到了美发行业,从学徒到师傅再到店长,一干就是将近十年,店铺开在玛纳斯县城,规模最大的时候,店里加学徒一共12人。

  “干到后面几年其实店已经很平稳了,但是心里总有个声音,告诉我不该止步于此。我能干更大的一件事。”从化肥厂技术工到电焊工,从北漂干烧烤加工再到回家开美发店,韩东在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韩东中专毕业到开美发店的十几年间,红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促成下,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开始投入建设,这给红坑,同时也给韩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机会。

  敢于折腾,也敢于清零。同年,韩东转让了自己在玛纳斯县城的美发店铺,一心扑到了红坑建设的洪流当中,自此开始了新的篇章,关于韩东,关于红坑。

  合作社、民宿、肯斯瓦特景区的发展带动着红坑以及周边村镇的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在韩东的带领下,红坑多了很多回乡创业、就业的年轻人,多了很多足以给当地居民谋生的工作。

  “现在我40多岁了,有些时候回头看,我感觉就像一个人的宿命,有的人生长在这个地方就注定要为家乡要承担一些东西,带动一些东西。”

  “这个地方发展会越来越好,一个地方的发展它不是靠哪一个人或者一代人去完成,它是一代一代接力延续的事业,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但是我相信很多年以后,这能成为咱们国家级的5A级之类的这样一个大型景区。”

  韩东的微信名字叫“南山”,已经很多年没有换过了。玛纳斯当地人把红坑所在的清水河乡一片都叫做“南山”,对韩东来说南山象征着他这些年以来一直追随的故乡。

  “山很磅礴,胸怀宽广,很多时候在生活事业上遇到不顺,我就会去红坑后面的山上待会”,韩东说,他也想像一座小山一样,能怀抱着这个生他养他的小小红坑。

肯斯瓦特水库一角 冯杨敬/摄

  (作者冯杨敬、赵雨辰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张琳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振宇为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宣传干事;指导老师:游中雪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韩亮、王晓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