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聋哑绣娘康玲:幸福创造者

23-08-15 16: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顾客满屋,绣娘康玲在专心刺绣 胡洁/摄

  “这个老虎做得可真像啊!”顾客边说边拿起老虎香包仔细观看,问向一旁安静刺绣的康玲,“这个香包多少钱?”见康玲没有抬头,顾客拿着香包在她面前晃动了一下。康玲惊讶地看向对方,随后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耳朵,连忙摆手,表示自己听不见。

  康藏,“东躲西藏”的藏

  “她原名叫康藏,到我们这儿后,大家才开始叫她康玲。”康玲出生于1992年,家里排行老二。当时为躲避计划生育的处罚,父母把康玲寄养在各处的亲戚家。康玲与外界的交流,仅局限在和亲戚的“吃饭、睡觉”等简单的日常生活沟通。

  17岁那年,康玲闹着要上学,但学校以“年龄太大,且不会手语”拒绝了她。回家途中,康玲的母亲被五颜六色的香包吸引,拉着康玲走进门店。

  康玲闻着店内淡淡的中草药味,站在母亲身后,打量着四周。上过学吗?没有。会手语吗?不会。了解康玲的大致情况后,身为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的刘兰芳摆了摆手。

  康玲的母亲立马握住刘兰芳的手,生怕不抓紧一点,机会就溜走了。“姐,如果这是你的女儿,你能把她送到谁那里去?”康玲母亲的话像一股风一样吹进刘兰芳的内心,飘来的时候仿佛滴下了几颗水珠。

  刘兰芳看着安静的康玲,思绪被拉回自己做学徒的时候。当时班里加上恩师一共18个人,只有刘兰芳能听能说。在与师傅、同门的相处中,她深知听障人士生活的不便。刘兰芳点点头,拍了拍康玲母亲的手,同意将康玲留在自己身边学手艺。

  康玲听不见母亲和刘兰芳的对话,但看见母亲用力拉着刘兰芳的双手,满脸泪痕,时不时地把自己往刘兰芳身边拉。正值青春期的康玲认为母亲又把她寄宿在别人家,对刘兰芳、对学习庆阳香包很是抵触。

  当时为了推销庆阳香包,刘兰芳几乎每个月都需要出去“跑市场”,找买家。康玲就趁刘兰芳出差的时候,跑回了家。刘兰芳觉得与这个孩子缘浅,便也没有过多询问。不到一个月,康玲母亲带着她再次来到香包工作室,向刘兰芳诉说着生活的不易,刘兰芳决定再给康玲一次机会。

  学会它,你就能靠自己活着

  刘兰芳试图走进康玲的内心,耐心地教她香包刺绣针法,让她从简单的手语学起,可以和其他人正常交流。但康玲不愿动手练习刺绣,开启“四处溜达”模式,这边走走,那边瞧瞧。

  夏日午后,绣娘们都在自顾自忙着手里的针线活,康玲走动的脚步声,像是有人往地上倒了一筐乒乓球,房间内闷热又烦躁。

  刘兰芳拉着康玲走进小隔间,神情严肃地比画着手语,“现在爸妈可以养你,但他们去世了,你难道去要饭吗?那样很没尊严,别人还会看不起你。如果你学会了这门手艺,你就可以和健全人一样,自己养活自己,有尊严地活着。”

  康玲的眼睛像是被箭击中的冻结的湖面,在冰破处流下银灿灿的一汪水。刘兰芳抱着康玲轻轻安抚,她知道康玲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康玲之前的倔强只是用错了地方。等康玲的情绪平稳,刘兰芳拿出一双鞋垫,并在画纸上画了几朵小梅花,一并交给了康玲。康玲观察着画纸,开始第一次动手绣花,这一坐就是一下午,一直用针线与鞋垫“打交道”。

  第二天刘兰芳刚进门店,康玲开心地挥舞着手上的鞋垫,像拿着胜仗的军旗一般。刘兰芳拿过鞋垫,不禁感叹“她绣得那么好”。刘兰芳对着康玲欣慰地点点头,得到肯定的康玲感觉内心有了一丝变化。

  百炼钢化绕指柔

  虽然听不到声音,康玲就凭借双眼去观察老师的手势绣法,用双手去寻找丝线缠绕的规律。在跟随刘兰芳学习时,刺绣、指引、摇手、点头、竖拇指等,这几个动作,几乎是康玲所有的沟通手势。康玲天天跟在刘兰芳身旁,观察刘兰芳的手势绣法,一有不懂便会主动询问,动手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勤奋聪慧是康玲给人最深的印象。那时康玲每天都要在桌前坐8小时以上,学习针法与分线。刘兰芳说:“别看康玲是聋哑人,她简直就是织女下凡,非常有灵性,许多技法一点就通”。为了不埋没康玲的天赋,刘兰芳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悉数教授于她,并且还找寻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指导康玲学习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刺绣技艺,学习剪纸艺术,描绘香包图样。

  常人看似枯燥无聊的手艺,康玲却甘之如饴。庆阳香包许多图案原型来自生活所见,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展翅的小鸟都可以是刺绣的素材,同时也成为康玲捕捉鲜活生活的瞬间。她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汇入到图样和花纹里。在手指翻飞中,刺入了她的时间和温度,香包和康玲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打磨,康玲的手艺日益出色,“康玲在新老绣娘中算是这个。”刘兰芳竖起了大拇指。

庆阳香包 王姿涵/摄

  通过庆阳香包,康玲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后来在庆阳买了为自己遮风挡雨的房子,还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小家。因为拥有了挣钱的能力,从前“寄人篱下”,现在也有底气主导自己的生活。这份工作应许的,不仅有鼓起来的荷包,还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习庆阳香包的过程,是康玲同自我对话的过程,她不断学习思考,凭借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用一针一线对无声的世界进行“表白”。过去,庆阳香包对康玲来说是养家糊口的手艺;现在庆阳香包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如喝水吃饭一样寻常。将生活经营好,手艺琢磨透,她化身为非遗传承中的一环。

  又有新的顾客进店询问,其他绣娘起身招待,康玲依旧坐在椅子上观察着新的刺绣图样,在她自己的世界里,不被打扰。

  *本文系2021年度省社科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创新及其社会效应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YB016)

  (作者胡洁、王姿涵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权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