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今年绝对大丰收!”——田喜云种番茄记
7月10日,艳阳高照,远处群峰连绵高耸,“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新疆线接力采访小分队来到了这座被素有“天山金凤凰”的美丽县城——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
从玛纳斯县城出发,行驶9.5公里,我们见到了50岁的田喜云,他是远近闻名的番茄种植大户。
一个人,一辆电瓶车,500多亩地
早上7点,新疆的太阳已经升起,晨光洒在了王家庄村最西边的一家农民家中。院子里的菜园已经被浇上水,散落在瓜藤上的水珠顺着叶片缓缓下落,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闪耀的光芒。田喜云和他的妻子已经开始吃早饭,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
见到我们到来,田喜云快速咀嚼完嘴里的饭,擦了擦手招呼我们走进他的房内。
这是田喜云第四年包地种植番茄,每到农忙时节,他都住在这里。
2008年,从小就向往大城市的田喜云背井离乡远赴山东烟台和江苏苏州,在这两个地方奔波做起了蜂蜜生意,这一干就是12年。
“当时生意很难做,基本上就是零收入,入不敷出,和我一同干活的人都慢慢的回了老家,我当时倔的很,就想着再等等,说不准就有转机了,就一直耗着。”田喜云左手手指不断揉搓着右手的手掌,回忆着当年的场景。
生意屡屡受挫,前路一片迷雾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出现转机,正当田喜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次偶然的通话,让田喜云找到了新的方向。田喜云通过朋友了解到了玛纳斯县的乡村振兴新政策鼓励“农户+企业”的现代产业体系,而且许多老乡都开始包田,从事大规模种植。至此,回家包田种地这件事就像菟丝子一样缠绕在田喜云的心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
“她那天晚上在电话里给我说,想好了就干,我和儿子都会陪着你的。” 田喜云看着还在厨房里面忙碌的妻子,有些害羞的对我们说。
从小有名气的生意人变成了从零开始的种植户,身份的转换并没有给田喜云带来巨大的落差,反而如鱼得水。不论天气,田喜云总要到田里面看秧苗的生长情况,查看是否缺水,是否需要打药,杂草是否过多。
田喜云在番茄地里检查番茄果实生长情况 王琳晶/摄
“刚一开始,种地不是太熟悉,我就天天拉着我们村里面的人去地里面给我看苗子的情况。”田喜云面带兴奋地说。“后面我们村里面的人看见我就在地里就躲着我走。”田喜云有些不好意地挠头。
一个人,一辆电瓶车,500多亩地,四年来,田喜云就这样来回奔波在田间地头。
“好好学,才知道怎么才能种出好番茄”
夏日的番茄地里,太阳高悬,强烈的阳光炙烤这片土地,空气中萦绕着阵阵热浪,从田喜云家到番茄地骑电动车需要四五分钟。
一到地里,田喜云马上用手兴奋的比划着圆,指着前面一眼难看到头的田地对我们说:“看,从这边到那边,现在都被我种了番茄,200多亩呢。”番茄秧苗上挂满了刚长出来没多久的番茄,果实饱满,颜色碧绿碧绿的,像一颗洗尽铅华的碧玉。
田喜云番茄地里翠绿的番茄幼果 王琳晶/摄
话音刚落,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田喜云连忙从裤子口袋里面掏出了手机,滑动了接听键。“嗯,好好,行,到时候我喊李忠他们一起。”田喜云听着对面的声音,语气不自觉高昂了起来,愈发轻快的回答了几句。挂了电话,双眼有藏不住的笑意。
田喜云解释说,县里中粮屯河番茄有限公司的技术员邢玉龙过几天要来,到田里面给种植大户传授近期番茄种植需要注意的问题。
“他们愿意教,我们就好好学,才能知道怎么才能种出好番茄。”田喜云一脸认真地说。
田喜云第一年回到玛纳斯县王家庄村,正赶上风风火火的“金土豆”种植,他也跟着别人一起种植起了玛纳斯县的特色农产品。可惜事与愿违,田喜云没有种植经验,加上过度的土豆种植导致土壤里的养分流失,辛苦忙碌一年后的收成并不理想,正当他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玛纳斯县中粮屯河番茄有限公司的技术员邢玉龙联系了他。
“他当时就告诉我,番茄,放心种,出了问题他们公司解决。”听到邢玉龙那么斩钉截铁的话,田喜云牙一咬,心一横,种!
对如何种番茄一无所知的田喜云开始了无休止的求学之路。
从此,炎热的天气也不能阻挡田喜云,他好似着魔了,番茄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恨不得每天都睡在地里。和邢玉龙的聊天记录也逐渐从零零散散的几条,变成许久都翻不到底。从刚一开始的简单问好,变成了询问番茄的育苗、生长等各种问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种番茄成功了。
“我当时种了100多亩地,平均一亩赚2000,村里面的人都说:‘这家伙,没种过番茄,没想产量那么好。’”田喜云说这些话时骄傲的眉毛都翘起来了。
田喜云向我们展示浇水工具 王琳晶/摄
“浇水决定着最后阶段番茄能不能长好”
番茄种植主要有三个步骤,选种、播种、后期管理,现在田喜云就在进行后期管理环节中很重要的一项——浇水。
“水平均八九天浇一次,这直接决定着最后阶段番茄能不能长好,水浇少了会干死,水浇多了会淹死。”田喜云认真地说。
滚动的汗珠,浸透的衣衫,急促的喘息,涌动的水流,田喜云不断的在地间穿梭,观察着水管状态,寻找破裂的水管,拿着补毛袋的工具,随时准备着。
等这些事情做完,田喜云如释重负的坐在了田头的石头上。现在浇水,要等待十几个小时,期间他要不停的检查田地状态,明天早上七点要来关闭水泵,并且通知下一家农户前来浇水。
“等浇完这个地就能缓一下,去县城里面住几天。” 黝黑的脸庞晒出了红痕,田喜云摘下自己的帽子,摸了摸的头说。
“累吗?”
田喜云嘿嘿一笑,“这算什么呀,比我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种实在是轻松太多了,现在都是机械化种植,我一个人忙一点就可以干出来,有时候草长得太多的时候才会请工人来拔草。”
“真想你们看到番茄成熟的样子”
伴随着哗啦啦的水流,我们跟随田喜云进行了“环田检查”,田喜云全神贯注地盯着地里的情况,生怕漏了哪一处。
走着走着,看到几颗已经发红的番茄,我们惊奇的对田喜云说“这里有红的!”
田喜云看了一眼,把它摘了下来“这些红的番茄还不到季节,我种得这个植株是中晚期熟的1015,这些红的过几天会自动脱落 。”
田喜云东张西望的看着附近的番茄,似乎实在寻找什么,忽然眼神定住,加快了脚步,熟练了扒开了一个苗子,指着那个已经病变的红色番茄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个番茄就是提前熟了,已经发生了腐坏。”
把这个腐败的果子掐下丢掉,田喜云又弯腰在番茄地里面寻找,随着清脆的一声“啪”,一颗翠绿的番茄被应声摘下,田喜云布满老茧的手不断搓拭着番茄,最后伸长手臂把它举到我们面前。
田喜云在番茄地里骄傲的展示健康的番茄 王琳晶/摄
太阳渐渐西行,采访接近尾声,田边公路上传来出租车的鸣笛声,我们和田喜云做了最后的告别,田喜云看看番茄地又看看我们,一直说;“真想你们看到番茄成熟时候红彤彤、圆滚滚的样子。”
(作者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琳晶、2021级本科生刘益洋、兰州大学2022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韩宇;指导老师闫瑞、游中雪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指导老师韩亮、王晓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3-08-11【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北庭古城——西域历史的“讲述人”
- 2023-08-11【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玛纳斯:葡萄夫妻的七月
- 2023-08-11【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数字活化带来文旅新体验
- 2023-08-11【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村医詹艳君:把医疗服务“背”到村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