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民勤小曲戏农家院中绽非遗风采

23-07-28 09:3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民勤新粮地社区,院子中央,一块红地毯,几个忙碌的男人,两位上了妆容的旦角,三弦、小鼓等配上简单的音响设备,苏山云仙曲艺社的民勤小曲表演就这样开始了。

  民勤小曲戏是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勤小曲戏独具特色,遗产丰富,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质而被戏曲专家赞誉为“兼具北风南韵,流传西北五省”“融北方小曲的苍凉刚健与南方小曲的柔美俏丽于一身”,是集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综合戏曲艺术,是中国西北地方戏曲的“活化石”。

  想听的时候,他们就会来表演

  演出开始前的半个小时,新粮地社区的院子里逐渐热闹起来,聚集了二三十人,等待苏山云仙曲艺社的演出,大家三三两两地汇聚在一起,有的坐在院子里的健身器材上,有的带着自己的小马扎。他们大多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的还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

  一位带着双胞胎宝宝的阿姨说:“隔几天他们就表演一次,想听的时候他们就会来表演了。”

新粮地村民看小曲戏演出 牛俊霞/摄

  随着伴奏响起,两位脸上画着彩妆的演员登台。男角儿头戴毡帽,手持一把鹅毛扇,穿着具有边塞民族融合特色的服装,一边唱词一边娴熟地走着台步。女角儿身着五彩戏服,手中捏着一把彩绸扇,一笑一颦,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展现角色的喜怒哀乐。道白用民勤方言,诙谐通俗,婉转动听。一曲唱罢,一个女角儿匆匆从台上下来,在角落对着镜子抓紧时间换装。

  旦角表演者名叫高菊平,因为喜欢,十九岁就开始演唱。她说,平时忙地里的庄稼,空闲时间就和同样喜欢小曲戏的人聚到一起,给大家带来快乐。

演员高菊平在换发型 牛俊霞/摄

  “现在正在表演的是《下四川》,讲的是干哥哥和干妹妹之间的故事。”曲艺社的负责人董承治介绍。民勤小曲戏的内容多以惩恶扬善、规劝孝道为主,故事多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尾。小曲戏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反映了现实和民勤当地的民俗风情。

  因为热爱,聚在一起

  苏山云仙曲艺社创办者曹大荣,从小就接触小曲戏,喜欢演奏乐器更喜欢唱。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登台表演,但对声乐的超强感悟力,让他对民勤小曲戏的理解和掌握超乎寻常。

  “他脑子特别灵活,别人要用很长时间记诵的词,他听几遍就能记住。听上几遍乐曲,手搭在弦上就知道怎么弹。”董承治这样评价他。

  面对老朋友的夸奖,曹大荣显然有些不自在,面露羞色,身子不自觉地向后靠了靠。

  谈及创办曲艺社的初衷,曹大荣说:“就是热爱嘛,喜欢听曲子,也喜欢拉曲子。我们这个曲艺社是由我们几个人筹钱创办的,音响设备,乐器服装都是自个儿掏钱买的。出去演出都是公益性质的,大家喜欢听,要听,我们就过去唱。”曹大荣的语速有些快,身子前倾,低着头,眉毛时不时皱一下。

  在场的几位都是曲艺社的成员,他们大都五六十岁。曹大荣说,这个曲艺社的成员多数平时在家种地带孙孙,有空了就集中到一起排练,现在住在一个社区也比以前方便得多。有演出需要的时候就在群里吆喝一嗓子,谁有空谁就过来演。

  他们的皮肤因为西北的风沙太阳而变得粗糙黝黑,但当提到小曲戏时,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说起小曲戏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从小曲戏的起源到小曲戏的内容,从小曲戏的服装到小曲戏的创作与发展,他们总是面露笑容,侃侃而谈。

  小曲戏,也能融合新内容

  曹大荣说,小曲戏不仅表演传统的曲目,也会结合时代特征,自己写词配曲,反映新时代的变化,例如环境保护、疫情防控、政策宣传等。随即,他即兴给大家来了一段念词。

  “老汉今年六十七,无男无女五保户,年前杀了一头猪,仓有余粮育口舌……”

  李守贵补充说,民勤小曲戏的曲调是传承下来的,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作。曲子流传下来的种类有30余种,他们会根据剧情发展和对戏中人物的理解来选择不同的曲调。

小曲戏表演者演奏乐器 陈籽余/摄

  提到传承,李守贵说年轻一代虽然对小曲戏的兴趣不高,但是,他们对发展小曲戏还是非常支持的。曲艺社主要是吸收四十几岁的中年人。目前,部分青年对小曲戏也很感兴趣,曲艺社刚刚吸纳进来好几个年轻人。

  采访的最后,石中彦说,“虽然我们年龄大了,但是只要能唱,我们就唱到七老八十。”

  在曹大荣等人地坚持和努力下,苏山云仙曲艺社在原有小曲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内容,丰富表现形式,让更多的青年参与其中,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

  (作者牛俊霞、杨易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老师谭泽明、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