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秦安小曲:吟唱人文情怀 保护传承需新生力量

23-07-18 09:1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当身着蓝色长衫的张天喜双手轻轻敲击“四片瓦”,他身旁的搭档款动丝弦,清脆悦耳的合奏乐声便在秦安县文化馆的小剧场中响起:二胡柔美纯净,三弦浑厚明亮,中阮圆融又饱含颗粒度,碰铃清脆悦耳,嘎啦机似鼓又像金属打击乐。婉转悠扬的过门之后,张天喜唱道:“雪里访贤,又来到卧龙岗前……”这是秦安小曲爱好者演出曲目《访贤》开场的一幕。

秦安小曲表演 张乐荣/摄

  从原生态的民间曲艺到国家级“非遗”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主要流行于天水市秦安县境内,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品种。秦安小曲历史久远,相传它的萌芽和形成可追溯到唐代,到明代中期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一直传承至今。

  秦安小曲的伴奏乐器随着曲种的发展不断扩充,在乐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所增加。在秦安县文化馆的陈列室内保存着这几种乐器:三弦,四片瓦,碰铃,嘎啦机。文化馆馆长贾彦荣介绍:“三弦、碰铃和四片瓦在秦安小曲的多人演出当中必不可少。但有一些演出中也会额外使用到嘎啦机。”

文化馆陈列柜中的乐器:碰铃、嘎啦机、四片瓦、三弦 张乐荣/摄

  四片瓦由四片完全独立的小竹板组成,演奏时两两一组分别夹于两手敲击。据研究者郭建英在《秦安小曲器乐伴奏研究》中所写,秦安小曲中对四片瓦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

  碰铃,也叫摔子、碰钟、双警、铃钱等,是用黄铜或响铜制成的两只杯状小钟,直径5.5厘米,高度四五厘米。碰铃底部由系绳连接,互相撞击发声,音色清亮。

  演奏嘎啦机的秦安小曲爱好者安永春介绍:“嘎啦机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乐器,目前还没有发现在其他民间曲艺中使用。”嘎啦机共由三片木板组成,演奏时嘎啦机多由演唱者分左右手持有,或由刮刷引起“擦啦擦啦”的声响,或由击打或夹奏发出类似拍板的声响,起着丰富音响、敲击节奏的作用。

  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三弦自唱;或一人持铜质碰铃击节演唱,另一人用三弦伴奏并可对唱;或多人分别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轮唱。秦安小曲传统的演出方式为“坐唱”。但上台演出时,一般为主唱者敲击碰铃站唱,二名伴奏者坐在后面,分别持三弦或四片瓦伴奏。

  谈及秦安小曲的曲目内容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侯玉琴介绍,秦安小曲曲目丰富,唱词结构多种多样。现存传统曲目有《大捡柴》《皇姑出家》《亚仙刺目》等100多个,新创曲目50多个,曲牌有:越调、悲宫、大五更等40余个。

  秦安小曲所唱内容大多是从古到今的历史故事,也涉及才子佳人的唯美爱情,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天喜演唱的《访贤》,讲述的就是三国时期刘备迎着风雪探访诸葛亮的故事。

  “现在学的人很多,全县有三四千人、四五千人都在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成吉说。它的表演场合不分大小,无论是家里的庭院、广场的戏台,还是精心搭建的舞台,都萦绕着它的乐声。

  秦安小曲摆脱了秦腔、曲艺、道情的粗犷和高亢,更多地表现出小调的委婉,类似于典雅、细腻的江南音乐风格。“在县内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明代秦安邑人胡缵宗将苏州评弹引入后,同秦安当地的曲艺文化相融合形成的。”贾彦荣介绍。

  2008年秦安小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喝茶一样,一旦爱上就丢不掉了

  李成吉在退休前曾是安伏中学的英语老师,在《访贤》表演中弹奏的是中阮。他对秦安小曲的兴趣源于父亲,其父对传统文艺十分感兴趣,经常积极参与社火、旱船等活动。“因为老人喜欢这个,所以从老人那里受到了一些影响。”李成吉被其中蕴含的感情触动,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它,一爱便是二十多年。

  曲艺无边界,无论是三尺讲台的教师,还是田间操劳的农民……秦安小曲对他们而言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默默传承秦安小曲的群体除知识分子外,还有像侯玉琴、安永春、杨效田这样的农民。

  在二三十年前,秦安小曲的表演人员都是男性,女性站上舞台不能被当地百姓所接受。侯玉琴从小就在长辈的影响下学习秦安小曲,在她最初登台演出时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话语:“一个女的唱啥秦安小曲,能唱好吗?”但观众对侯玉琴的质疑并未浇灭她的热情,她一直坚定地演唱秦安小曲,从未放弃。

  安永春在安伏中学上学时曾是李成吉的学生。从2008年起,安永春就开始学习秦安小曲,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有了丰富的演出经验。

  在学习秦安小曲的过程中,安永春不断请教比自己能力强,演出经验丰富的其他成员,杨效田就是其中之一。

  演奏三弦的杨效田学习了秦安小曲几十年,被评为中级老调弹唱艺术师。在他小时候,家中父母就喜欢唱秦安小曲,屋中墙上就挂着一把三弦。“挂在墙上的三弦对我有着一股特别的吸引力,觉得特别神秘。父母不在家时,我就偷偷把三弦拿下来,拨着玩,这么一玩,就玩到了现在。”杨效田说是爱让他坚持了下来。

  谈到秦安小曲时,李成吉说,“秦安小曲有一种魔力,唱了之后就好像丢不掉了,就爱上了。和喝茶一样,一旦爱上,瘾很大,就很爱这个东西,睡觉爱、走路爱,做啥都想着它”。

  秦安小曲的保护与发扬

  经过多年的发掘、整理和系统抢救、保护,秦安小曲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保护成果丰硕。

  贾彦荣介绍,县文化馆积极开展一系列创排展演活动,“一些小曲剧目被搬上舞台后,代表着秦安文化,它们走出县城、走向地市、走进全国,最典型的代表是《惠风劲吹夏家湾》”。《惠风劲吹夏家湾》曾获“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曲艺类优秀剧目金奖,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等多项荣誉,还作为优秀节目入选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征集。

赴外地演出现场图片(图片由受访者杨效田提供

  “我们也多次获得省、市级奖项,其中就包括甘肃省第五届‘群星艺术节’大赛曲艺类一等奖”,作为新创曲目唱演者之一的杨效田一提到他们的演出经历,脸上是抑制不住的自豪,“我们还远赴香港、台湾表演过。”

  安永春谈及小曲的传承保护活动时说:“政府也在支持非遗文化,自2015年文化馆推出‘秦安小曲进校园’活动后,我们当中就有人一直坚持为小学生教授秦安小曲。”秦安县兴国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少年宫都设置了秦安小曲社团,贾彦荣欣慰道:“秦安小曲进校园培养出了许多对秦安小曲感兴趣的青少年。”

  关于秦安小曲的保护与传承,一些民间爱好者也在默默坚守。“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会是秦安县的一件大事。”这是李成吉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多成所著之书的评价。近年来,孙多成一直忙于将秦安小曲广为流传的曲目谱曲出书,目前书籍已在校对阶段,即将出版。在孙多成的带动下,他的两个儿子也非常热爱秦安小曲,在工作闲暇之时,也会和父亲交流曲调。

秦安小曲已出版书目 张乐荣/摄

  一些传习所在文化馆的组织下,陆续在秦安县各乡镇被建成,现已有近二十个。从贾彦荣那里了解到,传习所内经常会开展传承人师带徒和村组间的交流演出活动,并且会组织秦安小曲弹唱艺人开展秦安小曲进庙会、进社区等活动。“传习所的建立对秦安小曲的普及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杨效田说:“近几年来,加入传习所的妇女人数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

  虽然对秦安小曲的保护和发扬成效显著,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在谈及秦安小曲的进一步保护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需要统一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但县内专业人才匮乏,致使我们没有制定相关规划,造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零敲碎打’式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现状”,贾彦荣说,“这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持续高层次发展,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解决。”

  “小曲现在是漂浮物”

  由于秦安小曲长期自然存留于民间,民间艺人自学自唱,没有形成专业的教学班,又没有专业演出团体作为依托,这种古老的曲艺唱曲形式的传承愈发艰难。

  提及秦安小曲的传承时,李成吉忧叹:“小曲现在是漂浮物。”秦安小曲的唱演者大多集中在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于年轻人而言,秦安小曲远不如流行音乐对他们有吸引力,更不能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

  演唱秦安小曲二十多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天喜感叹:“每年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演出十分影响家中农作物的耕作,如果不是有着对秦安小曲的兴趣,我不会坚持到现在。”

  秦安县文化馆馆长贾彦荣也提到了秦安小曲传承中爱好与生存两者之间的矛盾,“县里经费不足,无法为学习秦安小曲的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表演秦安小曲无法维持家中生计,让他们放弃其他工作把时间都用来学习秦安小曲,是不太现实的。”

  秦安小曲要传承好、发展好、继承好,就必须落到实处,必须培养相当数量的传承人。然而,传承人的培育十分艰难,学习秦安小曲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如李成吉谈论自己学习秦安小曲的经历,他最初学习小曲时,并没有专门的教师,“完全是自学,过去弹唱小曲的人都是不识字的,他们没有教学能力,只会弹奏,不会教授,只能在听的过程中,模仿着哼唱曲调”。

  直到现今,秦安小曲也未形成专题性的教学班,主要传承方式仍然是口传心授。

  “学会秦安小曲并不难,但要学好确实难。”李成吉叹道,在更深的层面,学习秦安小曲的本质就是学会情感的注入。秦安小曲包括不同曲目,其对应的感情也不尽相同,只有懂了小曲的故事内涵,才懂得用怎样的感情去表演。只有用正确的感情表演小曲,用心表现小曲,才能将小曲的美展现给观众。

  张天喜和他的搭档在采访结束之后,又穿上了刚刚表演结束下台后才仔细叠好的表演服装,准备十几分钟后的下一次演出。

  (作者为兰州大学2021级本科生张乐荣、高浩天和2023级博士研究生白寒冰;指导老师张华、周玉桥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