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雕刻能匠李瑞东:创作无“淡季” 刀刀是沉淀

23-07-18 09:0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7月2日,敦煌夜晚8点的夜市,各式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吆喝招揽声吸引着来去匆匆的游客……李氏手工木艺的老板李瑞东俯首在门店桌旁,刻刀起落间,桌上细碎的木屑逐渐增多,他手里制作的是客人刚订制的紫色木雕画,同这一圆板摆在桌上的还有未打画稿的待刻木雕。

  门口紧凑地挂着一些木雕画,反弹琵琶的天宫伎乐、面慈心善的菩萨、向阳而行的驼群、沙环水澈的鸣沙山月牙泉……不时有顾客驻足细看。

  店内有些昏暗,进去右手边就是收银台,借着从门穿进来的光可以看到,收银台上方就是木雕成品墙,它只占了屋内墙面的六分之一,上面稀疏地挂着几幅作品,这是李瑞东现有为数不多的木雕成品。满打满算,所有成品不超过40幅。

李瑞东雕刻成品 张凡/摄

  迷茫中,和木雕画相遇

  李瑞东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和多数留在家乡的中年人一样,年轻的时候学了一门讨生活的手艺。当时他主要学的是凉菜,并且对雕刻技艺格外着迷。24年前,他雕刻的八仙过海曾被日本企业家出价900元,那时他满心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未来的方向。没想到的是,越用心越伤心。“用胡萝卜雕刻的造型非常精细,我特别喜欢,也越刻越好,但是过了七八天就臭了,我心里特别难受。”李瑞东说出了自己的遗憾之处。但说不清的缘分让迷茫中的李瑞东和木雕画相遇。

  练手艺的过程中,考虑到木雕画板价格昂贵,李瑞东就把自己还算满意的木雕画拿去摆摊出售,由于木雕画讲究刻画神韵,创作费时费力,价格低了对不起手艺,价格高了又没人愿意买,一个月能成功卖出去的作品也屈指可数。他没事就琢磨什么样的图案既能吸引人又能和木雕画结合,慢慢地,他把莫高窟特窟的壁画图案印在了脑子里。

  李瑞东下定决心辞去厨师的工作。

  沙洲夜市的门店不仅是做买卖的地方,也是他创作木雕画的工作室。他说,“夏天的时候游客多,主要做经典的图案,冬天的时候人少,能静下心来好好琢磨。”

  敦煌木雕画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李瑞东养家糊口、始终如一想要做好的手艺。

  别人挣钱,你净想着刻得多好

  李瑞东从事木雕画行业已经24年了,手艺和功夫,在业内算得上位居前列,“我要把一些细节刻好了,最起码也得两个多小时。”但据他介绍,现在市面上很多机刻品成本低、效率高,一台机器20分钟已经能够完成4到8个成品。

  “那你就一点没动过机刻的想法吗?”

  甚至他的家人也曾劝说:“这么多人想要,你干脆弄点小板子让机器扫一点。”面对机刻带来的金钱诱惑,李瑞东始终无法说服自己的内心,始终感觉“少点底气,卖给别人亏心”。

李瑞东雕刻木雕画  何海静/摄

  疫情3年,敦煌旅游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李瑞东却把这3年当做提升雕刻技艺的绝佳时机。“疫情第二年,我就开始徒手刻了,以前没想到不画这么难,根本没法下刀,两年才有进步,不过有些图案还是不行,达不到那个(徒手刻)水平。”说罢,他随手扶正被游客蹭歪的荣誉牌。

有画稿和无画稿的木雕画  张凡/摄

  别人不坚持了,我得坚持下去

  2005年最初接触敦煌木雕画时,他还没办法承受木雕画的成本,心里只把这当爱好。“当时挺可怜的,师傅卖面子总共赊了55张板子,我和师兄两个人都分不过来,就那样一点点起步的。”最终,他决定一边在酒店上班赚钱一边拜师学习木雕画。

  看似简单的磨刀也大有学问,一遍遍尝试,用着不舒服就再磨。学会了磨刀,又被给人物“开脸”拦住了去路。同一幅画,不同尺寸的人物,比例拿捏也有讲究,甚至决定了作品的成败,比例失调、线条强硬是他在新手时期常遇到的问题。板子不能浪费,刻得不满意李瑞东就一点点磨掉,然后重新开始。

  李瑞东首次尝试在颜料中加活性炭,是他发现颜料在木板上难以刷开,改变用水比例则会影响颜色呈现效果。查阅资料后,他了解到活性炭具有脱色功能,为了呈现哑光的光洁效果,一次次尝试,最终掌握了调制的比例配方。

  提到李瑞东的师傅,他感慨良多。他掐着手指细数着曾向自己拜师学艺的徒弟,5个人里仅有2位仍然干这一行,李瑞东的妻子现在也帮忙做些线刻的工作,算是他的半个徒弟。

  面对“中间有没有也想过转行?”的疑问,李瑞东的答案脱口而出。“绝对没有,始终如一,别人不坚持了,我得坚持下去。”

李瑞东刻画时坐的红色桌椅  张凡/摄

  一把红转椅,一块红桌布,见证了无数“飞天”画面的成型。18年来,李瑞东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内心,支撑他的是热爱,是不断提升的自我要求,对他来说最满意的木雕画作品永远是下一个。

  今年冬天,他想再多做几幅原创木雕画,等明年旺季的时候,让店里的成品展示墙变得更宽阔。

  (作者张凡、何海静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指导老师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