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秦安县郭山村:盘活资源 方寸间看见美丽乡村
错落有致的土墙青瓦房屋、古色古香的篱笆、绵亘蜿蜒的青石板路、规划整齐的主题花园、土院墙内别致的小洋楼……一个干净整洁、绿化丰富的村庄映入眼帘。7月13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中国甘肃网推出的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实践小分队探访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尹镇郭山村。
王尹镇郭山村位于秦安县城东南9公里处,康尹公路横穿西北,南小河绕村而过。郭山村原本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相对滞后。2021年,王尹镇郭山村实施了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村庄的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和文化建设。如今,郭山村已经成为了全县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精品村。
坚持生态振兴,打造宜居郭山
实践小分队到达秦安县郭山村时正值落雨,雨后村庄的空气清新怡人,放眼望去绿色遍野。“以前郭山村周围都是荒地。”王尹镇政务(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佘海祥向队员们介绍。
2021年,郭山村被评选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后,县里在绿化方面给予了大量帮助,村里的种苗都由县里供给。当前,已建成郁金香、月季、牡丹、玉兰、丁香、紫金六大主题花园,还种植了海棠、云杉等绿植苗木,郭山村的自然环境焕然一新。王尹中学教师孟东花曾是郭山村的村民,后因工作搬到王尹镇居住,她在谈到环境变化时说:“村子里现在空气和绿化太好了,每次回来都神清气爽!”
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我们党员带头搞好村文村貌,村民积极性高。”郭山村党支部书记胡斌说。郭山村建有党员联系制度,一名党员负责联系七八户至十几户人家,党员带头进行植被种植及维护,村民们也随之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为了有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胡斌介绍了郭山村旧墙面维修、污水管网铺设、道路硬化、青石步道修建、生活垃圾回收等基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好后,村子比以前干净整洁多了。
“这些墙都是以前的土墙加固的,外面上了一层水泥,最外面用了稻草泥。王尹镇的乡村建设中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不搞大拆大建;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亲近自然。”佘海祥指着民居墙壁解释说。郭山村的土墙青瓦房屋既保持了美观整洁,又留存了乡村记忆。
郭山村中闲置房屋改造的农家小院 雷裕静/摄
郭山村在规划民居建设中,充分利用闲置房屋资源。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孟生旺原本是郭山村的居民,由于在外求学、工作,他居住的房屋被闲置,村里将他的房屋打造成了农家小院,也是村民的议事处。不仅可以向外来游客展示传统的秦安民居,也为村民说事提供了场所。
实践小分队进入农家小院,房檐上悬挂的玉米映入眼帘,院中摆放了一张桌子,塑料椅整齐的堆叠排列。平日里,这里会举行村民大会和群众说事会,将群众上访变成干部下访,办公室接访变成到群众中坐访,听取群众的意见和需求。
打造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秦安县郭山村在当地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郭山村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行动,发展以蜜桃、苹果、花椒为主的优势产业。为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2023年起,郭山村在原有农产品基础上增加了白脆瓜种植项目,并开展了撂荒地整治,建立油葵、七彩油菜示范种植基地。
此外,郭山村传承了手工陶艺制作及草编技艺,此类特色项目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当地提供了一条村级产业发展创新途径,在发掘优势资源、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郭山村手工制陶历史悠久,以前,许多村民都以此为生。但近年来,老一辈制陶艺人年事已高,陶艺制作手工技艺濒临失传。”郭山村陶艺馆的陶艺制作人谢长进说。为传承陶艺手工技艺,2021年,郭山村依托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优势,利用村民闲置房屋建成了陶艺馆,聘请陶艺制作人谢长进为游客提供定制陶器、陶器零售、接待县内学生劳动教育制陶体验活动等服务,以此传承非遗制陶技艺、增加村集体经济和非遗传承人的收入。
陶艺馆处于一所朴实的乡村小院中,院中摆放着五台制陶机、一架电窑,角落的置物架上摆满了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陶器。谢长进热情地指导实践队员进行陶艺制作体验,为实践队员介绍了陶艺制作的过程和技巧。
郭山村陶艺馆置物架上的陶器 雷裕静/摄
“现在的收益比在外打工好!”谢长进腼腆地笑着说。他出生于1978年,年轻时曾在浙江义乌打工,从事手工制陶,当时,他母亲年迈、孩子年幼,弟弟常年生病需要照顾,家庭负担较重,生活困难。2021年,郭山村陶艺馆建成后,谢长进接受了村里的聘请,决定回乡创业,生活得到了改善。
郭山村的草编工艺同样颇具特色。草编工艺展示馆设于王尹镇乡愁纪念馆内,馆中陈列着各类草编成品,不仅有背包、草鞋、果篮等实用产品,也有核桃、挎篮、绣球、花扇等以造型为主的工艺品。草编技艺非遗传承人任新芳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草编的过程。
任新芳是土生土长的王尹镇人,她告诉实践队员,镇子上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草编:“十村千户无闲女,家家尽是草编人。很多妇女就是靠一把秸秆、一双巧手赚钱,把娃娃拉扯大。可是,最近10年,愿意从事草编的妇女却越来越少,一是因为没市场,二是因为会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过去,任新芳和诸多民间匠人一样,只能在田间地头坚守着一份技艺不至失传;如今,任新芳成为致富带头人,她收徒传艺,迎来了脱贫致富的好时机。王尹镇现有5000余人从事草编工艺品制作。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增加了村民收入。
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村文化
佘海祥在谈到郭山村的文化建设时说,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村文化,是郭山村富起来、强起来的关键。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帮助农民树立目标、发展信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了留住郭山村独特的乡村记忆,村里修缮了窑洞、绘制了文化墙、建设了王尹镇乡愁记忆馆。
早年,郭山村村民大多生活在窑洞里。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孟生旺是村里第一批大学生,曾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他就曾经在窑洞中生活、学习,是郭山村村民最敬重的人之一。
在郭山村村头,保留修缮了四个窑洞,包括厨窑、客窑、柴窑、卧窑,展现了以前村里一个家庭的布局。修缮窑洞,一方面是为了留住乡村记忆;另一方面是为了教育后代不忘前人辛劳,激励他们发愤图强。
郭山村中修缮的窑洞内部 雷裕静/摄
在郭山村行走,文化墙随处可见。这些文化墙上,绘制着中国山水画、乡村田园风光、秦安货郎担文化等内容,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展示秦安货郎担的文化墙尤为典型。
“货郎”是走街串巷的卖货人,因用特制的担子盛放货物进行售卖,故称“货郎担”。货郎担子里的货物一般是便宜且利润高的小商品,如纽扣、丝线、针头、糖果、手帕等。在卖货时,货郎会一边吆喝一边摇动手中的货郎鼓,来吸引顾客购买。
“以前,村子里地少人多,人们都吃不饱、穿不暖,迫于生计只能做货郎,靠着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养活一大家子人。所以村里传颂着货郎担歌谣,‘半是农家半是商,走家串巷跑他乡,半年庄稼半年跑,半年不跑吃不饱’。”佘海祥绘声绘色介绍着货郎担文化的背景。
郭山村货郎客文化墙是根据作家姬广武、郑玲玲撰写的《货郎客》绘制的。该书以秦安货郎为原型,讲述了他们在货郎生涯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在阅读《货郎客》后,佘海祥设计了货郎担文化墙的思路,请画家了绘制了货郎担文化的三个阶段:艰苦岁月、寻梦之路、行商天下。文化墙展示了郭山村货郎前往青海、西藏等地售卖小商品,从货郎担升级到摆地摊的经商之路。
郭山村货郎担文化墙 雷裕静/摄
王尹镇乡愁记忆馆,用于保留和传承郭山村的乡村文化。突出农耕馆、货郎馆、脱贫攻坚档案馆三条主线,同时配套有草编记忆展示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郭山村中的王尹镇乡愁记忆馆 雷裕静/摄
在乡愁记忆馆中,货郎馆保留了特制担子、货郎鼓、小商品等旧物,展示了货郎担文化和其背后吃苦耐劳、敢闯敢干、诚实守信的精神。
为了建设农耕馆,传承农耕历史内涵,镇村干部通过走访郭山村及周边村庄收集筛选老物件,把一些老旧农耕工具和生活老物件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展示,如旧时的缝纫机、老式自行车、煤油灯、制作砌墙砖块的基母子等物品。以实物的方式,诠释农耕文化,讲述农耕记忆。脱贫攻坚档案馆则记载着王尹镇的贫困村和脱贫历程。
“村子大变样了!环境变好了,来的人多了,村子里的人也富裕了,和我小时候的样子比起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孟东花在谈到郭山村变化时说道。如今,郭山村怀抱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优越,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乡村记忆得到传承,成为实至名归的“美丽乡村”。
(作者谢星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雷裕静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指导教师周玉桥、张华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3-07-1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苟坝会议:一盏马灯照亮中国道路
- 2023-07-1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勇攀巍峨娄山关 铭记长征峥嵘史
- 2023-07-1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古浪县西靖镇村集体经济产业园:解码乡村“共富经”
- 2023-07-12【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秦安线接力采访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