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深入实施“爱心助残”行动 大力推进爱心甘肃建设

2023-05-31 09:23 来源:甘肃日报

【专题】强国复兴有我-甘肃省残联特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目标要求,我省全面启动“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省委省政府细化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安排了具体的工作方式,提出实施“爱心助残”行动,要求在“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中,让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帮扶合力。

  残疾人异质性强,其残疾类别、伤残等级、教育程度、康复情况、就业与否等不一样,所以需求也呈多样化。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合力推进。各级政府、残联、民政等相关单位,要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力度,统筹推进残疾人民生保障、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等各项工作,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要持续关心关注残疾人事业,多方调研,不断优化提案、议案,完善和推进政策进入法治化的进程;专家学者要从多元学科理论出发,深入实践,研究推出系列成果,建言献策;广大志愿者、社工、特教师资、公益助残组织要积极奉献,把助残公益做到扎实而充满阳光;广大残疾人也要自强不息,积极乐观,主动学习技能,参与到社会建设中。

  帮扶就业创业,实现自我发展。

  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扶持法规政策,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拓展残疾人就业服务供给方式和质量,建立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帮助他们拓展延伸自己业务的渠道与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和稳岗率。初步研究显示,在各种残疾人就业类型中,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的灵活就业已经成为一大就业形式。根据2022年不完全统计,我省187.1万残疾人中,灵活就业的5.72万人。对于残疾人灵活就业人员,应当给予更多的社会保障、工商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和残疾人特点,积极安排举办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增强残疾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其实现灵活就业创造条件。加强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近年来,我省依托特教学校建成3个国家级、5个省级残疾人特殊艺术培训基地。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特教学校、残疾人艺术团等,建设特殊艺术培训基地,积极推动在艺术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业院校艺术系增设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选拔优秀特殊艺术人才进行委托培养。借助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敦煌驻场演出的契机,发挥敦煌特殊艺术教育中心(筹建)训练基地的作用,培养本土残疾人演员参与演出,储备特殊艺术人才。

  推进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助残。

  近年来,我省组织实施惠残文化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文化活动,全省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明显提高,文化获得感明显增强。各级残联要加强与文旅等部门协调联动,发挥文化助残项目牵引作用,在精准开展文化助残、打造文化惠残精品上下功夫,不断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一是继续实施“五个一”文化进残疾人家庭、进社区项目。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为社区残疾人活动场所和残疾人家庭配置必要的文化艺术用品、视听阅读设备和图书音像资料。为一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化活动的“五个一”精准文化服务,把文化送到基层、送到社区、送到残疾人身边。二是每年开展全省残疾人文化季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展览馆、文化馆和公园、广场等公共文化场所,层层组织举办残疾人广泛参与的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手工艺品等网络展览展示活动。继续举办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演讲和征文等比赛,带动残疾人积极参与适宜的文化活动,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三是持续推进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协调推动残疾人文化更好地融入全省文化建设大局,推动完善和落实倾斜扶持政策,推动落实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助残文化服务,推动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充分保障残疾人参与共享,为残疾人参与、共享公共文化生活创造更多便利条件,让文化助残更有效、文化惠残更加精准、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均等。

  关注农村地区,城乡全面发展。

  农村残疾人是党和国家格外关心的特殊群体。《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3)》指出,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农村残疾人事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快补齐农村残疾人康复、医疗、文化、教育、无障碍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致力建设县、乡、村三级联动互补的基层残疾人关爱服务网络,实现“乡乡有设施(机构)、村村有服务”。相关数据显示,我省持证残疾人中,有多数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残疾人是我省“十四五”规划中兜底保障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对象。一要加强政府服务型救助、加强康养服务市场培育、加强残疾人实用技能培养与特殊教育等,不断完善各市州农家书屋,吸纳更多的农村残疾人员前来阅读,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种植养殖水平,增强增收能力,丰富文化生活,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要关注农村留守残疾儿童。留守儿童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而残疾留守儿童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如生存生活、教育成长、安全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与支持。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留守残疾儿童教育管理模式,认真走访摸底,建立详细具体的帮扶档案,开展人文关爱活动,为他们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关心关爱重残,优化精准服务。

  我省一级重度残疾、多重残疾等人数占比达一定数量。因残疾特征不同,从而形成了有区别的照护依赖事项和异质性的照护服务需求。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确保重度残疾人有吃有穿有照护;实施分类精准照护,提升服务与需求契合度;依托在地资源就近培育照护力量,打通农村残疾人照护服务“最后一米”;增强家庭照护功能,稳固社区扁平化支持网络,扩大照护服务供给,创新经费筹措支付路径,不断优化完善相关政策;推广“送教上门”“送康养上门”等服务,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康养服务,让每一位重度残疾孩子可以拥有精彩人生。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本文系甘肃省社科院院级课题“习近平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思想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