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天水

武山果蔬产业走出绿色富民之路

23-05-17 17:02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杨梦园

  5月的武山大地果蔬飘香,生机盎然。大棚内,圆圆的西瓜、红彤彤的西红柿、翠绿的黄瓜挂满了藤蔓,还有粉嫩的水萝卜、绿油油的韭菜、青翠的莴笋……

  眼下,正是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水萝卜、莴笋、韭菜等蔬菜上市的时节。“尝一下我们的水萝卜,绝对爽口。这边是最新鲜的韭菜,还有我们本地产的草莓,香甜可口。”在洛门镇蓼阳村蔬果展示区,该村党总支书记汪军林向记者热情介绍了各种应季蔬果。

  近年来,洛门镇蓼阳村把蔬菜作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采用“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利用中央“三部委”扶持资金50万元,成立了以果蔬种植为主的名蓼种植专业合作社,盘活了600余亩土地,发展韭菜、草莓、西瓜等设施果蔬种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现在种植豆角、莴笋、韭菜等蔬菜1500亩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在1.1万元以上,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22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蔬菜产业发展基础短板,争取项目资金,硬化砂化产业路,建设冷库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动蓼阳村蔬菜产业扩大规模、延长链条、增加附加值。”汪军林说。

  武山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1400多年前就有韭菜种植的记录,1991年建起了全省第一座日光温室,1992年大面积推广,实现了各类蔬菜的周年生产。经过多年发展,武山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1.2万亩,产量132万吨,产值42.8亿元,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中国韭菜之乡,蔬菜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富民增收的首位产业。

  特别是近年来,武山县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要求,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合理优化种植模式,在渭河及其支流大南河、山丹河、榜沙河、漳河、聂河等五大流域川道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在浅山半干旱区和南部二阴山区大力推广“菜—粮—油”两年三熟特色高效种植模式。

  在武山县山丹周庄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齐划一,大棚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为了突出产业特色,我们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新建西瓜种植基地600亩,发展集种植、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现代休闲体验农业。西瓜品种包括黄肉京欣、墨妃、特早红、绿抗……”周庄村村委会主任周广荣说,“周庄村种植西瓜已有50多年历史,最早是露地种植,现在都采用钢架大棚了,一年能种两三茬,目前一斤卖到10元,一个西瓜的重量是4至5斤,装箱后销往北京、上海、深圳、西藏等地。”

  据了解,武山县山丹周庄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是渭河沿线重要的果蔬标准化生产基地,涉及周庄、堡子、渭河、车岸4村,目前,区域内蔬菜种植面积6500余亩,蔬菜年产量2.6万吨,产值达1.17亿元。

  为了增强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武山县坚持走绿色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设施蔬菜“双减”项目,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广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全面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蔬菜尾菜资源化利用、蔬菜产地环境保护、农产品安全检测等工程,形成了沼气——种植——育苗——田园清洁熟化——废膜回收利用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武山被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武山蔬菜成为真正的绿色蔬菜、放心蔬菜。武山县委书记王新强表示,多年来,武山县坚持蔬菜首位产业不动摇,狠抓基地建设、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链条延长五个重点,蔬菜产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武山蔬菜已远销26个省市及东南亚地区。下一步,武山县将围绕打造全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高地,加快推进蔬菜“五十亿级”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推动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努力建设西部蔬菜产业强县,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