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武威

“链”出产业发展新高地——看武威如何做“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大文章

23-05-11 09:1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链”出产业发展新高地

  ——看武威如何做“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大文章

  凉州区发放镇发放村通过种养循环生产的食用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红太阳面业包装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甘肃农垦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组织机械化收割苜蓿草。 甘肃农垦集团供图

  武威伊利乳品智能加工线。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四月凉州,春光遍野。

  一方方冬小麦碧绿茂盛,一片片春小麦破土而出、吐露新苗;一条条加工生产线机声隆隆,“吞进”饱满的麦子,“吐出”一袋袋面粉,下脚料的麸皮用作饲料,或加工食用醋等;

  一片片牧草返青复绿,一座座养殖小区鳞次栉比,牛羊成群,鸡猪满圈;一条条现代化液态奶生产线有序运转,“吸入”养殖小区供来的生鲜乳,“产出”一瓶瓶灭菌乳、发酵乳、优酸乳、纯牛奶等乳制品……

  武威市立足绿色循环发展,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促进种、养、加、销全链融合增值,发展引进培育伊利乳业、达利食品、红太阳面业等龙头企业,打造奶产业、食品工业百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农业总产值2022年达380亿元,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产值达318亿元。农业增加值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

  日前,记者来到武威蹲点采访,下地头、进企业、走车间,处处看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勃勃生机,时时感受到产业链同构融合的滚滚春潮。

  从一粒麦到一块面包

  微雨众卉新。前一晚的雨雪天气,让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土地肥沃松软,大地更添新绿。

  在凉州区韩佐镇禅树村,广袤的农田里,铺设着一条条细长的黑色滴灌管子,一行行春小麦从潮湿润泽的地里冒出青嫩的绿苗,蓬勃舒展,清清爽爽。

  “这是3月底、4月初播种的春小麦,由于及时供水、供肥,加上光照好、地气暖,长势比较快。”凉州区区长崔振华指着地里的细管说,这就是春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把浇水和施肥融为一体,省肥节水、省工省力、增产高效,相比传统大水漫灌,水和肥料利用率可达90%以上。

  凉州区农技中心主任韩梅说,这项技术的好处是可以麦后将滴灌设备回收,再复种一茬娃娃菜、青笋等,实现了粮菜倒茬、一年两收,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增加了种植收入,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深受村民们欢迎。

  据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站长崔增团研究员介绍,春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节肥、节种,同时抗旱、抗寒、抗倒伏,1亩地最多用180立方米水,亩产能达1000斤,亩均节水50%以上、增产20%。凉州区今年推广这项技术2.1万亩。这项技术最早试验成功的永昌县示范推广10万亩,全省今年推广30万亩。

  推广春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凉州区实施“藏粮于技”的结果。凉州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今年全区落实粮食作物面积120多万亩,其中小麦面积33万亩,集成应用优良品种、药剂拌种、深翻深松、增施有机肥、干播湿出等关键技术,建成以省道308沿线韩佐、黄羊、古城等镇为重点的万亩优质小麦示范带。

  万亩优质小麦示范带是在高标准农田上实施的。放眼望去,一方方“田成片、池有蓄、水连通、旱能灌、路相连、林成网、田园美”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凉州区实施“藏粮于地”,已建成4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

  “高标准农田配套机耕道,宽敞安全,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彬德说,凉州区推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了施肥、播种、铺管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化率达100%,减少了损失,保障了颗粒归仓。

  在小麦新技术示范基地,竖起的一方方蓝色牌子令人注目,上面标注着陇春44号、陇春41号、宁春60号、甘春33号、甘黑麦1号等15个春小麦新品种。据悉,由省农科院小麦所培育的陇春44号小麦,已经过国家和省级区试,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亩均产达560公斤,深受市场欢迎和农民青睐。

  良田粮用,种植良种,配套农技农机等“良法”……一系列有效措施,生产出优质小麦。

  高质量的优质小麦,催发出当地蓬勃的面粉产业。记者来到位于黄羊镇的甘肃红太阳面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就是选用了新鲜优质麦源,生产出“甘青”牌特一粉、牛肉拉面专用粉等获得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

  走进面粉车间,机声嗡嗡,却一尘不染。大型钢架机组林立,面粉加工成套设备俱全,6条面粉加工生产线全负荷生产,从去杂、精选、上料、研磨、皮芯分离、打麸到筛面等,全部生产环节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和全封闭无尘。

  “我们的面粉保留天然麦香,开发出市场需求较多的特一粉、雪花粉、牛肉拉面专用粉、馒头专用粉、饺子专用粉等30多个品种。”公司副总经理李玉霞介绍。

  红太阳面业日加工小麦2000吨,日生产面粉1500吨,日销售面粉1300吨左右。2022年加工小麦54万吨,生产面粉41.6万吨,实现产值17.28亿元,上缴税金307万元,位列全国小麦粉加工行业第16名。生产的“甘青”牌面粉连续15年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

  优质面粉,成为食品企业首选的优质食材。

  企业展台上,陈列着“甘青”特一粉、特精粉、全麦粉、精品黑面等面粉,这是小麦加工最初级制成品。这些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等产品,加快推进了传统面制主食品工业化,催生出丰富多样的甘青面片、特筋挂面、苦荞挂面等深加工产品。

  展品中,法式小面包、全麦面包、杏仁饼干等琳琅满目,这是用中筋、高筋专用面粉精深加工制成品;还有醇香浓郁的凉州熏醋、酸味爽口的原浆醋及白酒等产品,是用生产面粉的下脚料麸皮等生产而成。

  据悉,武威市深挖粮食传统优势资源的“潜力”,引进培育达利园、五谷传奇、九天、锦顺钰等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产品初加工,发展全环节绿色食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面粉加工、烘焙加工、调味品制造、酒业等为主的产业雏形。

  从一株草到一杯牛奶

  谷雨已过,天祝草原的牧草黄中泛绿,古浪沙漠边缘种的紫花苜蓿开始返青,祁连山浅山区农人们开始种植青贮玉米和燕麦草。

  优质牧草,是饲养奶牛、肉牛、肉羊的全营养“汉堡包”。

  武威市立足绿色循环生态发展,带动农业生态链优化提升。“沿山”燕麦草、“沿川”青贮草、“沿沙”苜蓿草三大产区饲草面积2022年达116万亩,带动玉米种植149万亩,秸秆饲料化率达73%,青贮玉米亩均收入达2700元,50多万农民群众受益。

  引龙头、扩规模、提标准。武威市引进伊利乳业、河南牧原、嘉禾牧业等知名龙头企业21家,建成规模以上养殖小区1726个、规模户4.5万户,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引领、规模场为主体、散养户为补充的现代养殖体系。去年全市牛、羊、猪、禽饲养量达2817万头只,均居全省前列,奶牛存栏10万头,跃居全省第一。其中古浪肉羊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天祝白牦牛是全国“独一份”地理标志产品。

  “畜”势勃发,促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快速发展。

  记者来到谢河镇武家寨村,一辆辆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专用车行驶田间,有序开展粪肥施用作业,将发酵熟化的粪肥及沼渣沼液均匀撒在田地里。

  “我们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将养殖牛、羊、猪、禽产生的粪肥进行腐熟处理,检测达标后还田。通过项目补贴机制,培育了规模养殖户、有机肥生产企业、沼气工程和社会化组织等服务主体,种植户就近粪肥还田利用。”省耕保站副站长郭世乾说。

  据了解,自2021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以来,凉州区作为我省12个试点县区之一进行项目试点,国家每年补贴1000万元,主要在瓜菜、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上完成粪肥还田面积10万亩,创新出种养加、粮草畜、粮畜经、畜沼粮、畜沼菜等五大循环模式,推动了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农家肥真不错,减少了化肥用量,增强了土地肥力,庄稼吃上‘营养餐’,让我们种的菜更香、粮更好,特别是西瓜特别甜,在一线城市紧俏抢手。”凉州区发放镇发放村村民朱国胜说。

  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牵引带动农业价值链优化提升。武威市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培育南京雨润等22家屠宰企业,年屠宰畜禽202万头只,推行“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年产值达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武威市着力打造西北黄金奶源重要基地,形成了以武威伊利乳业为链主的“1+6+N”奶业全产业链集群,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记者来到位于甘肃省武威工业园区的武威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洁净无菌的车间内,在数字化控制操作下,6条利乐钻安慕希生产线、2条高速标准装生产线、2条高速苗条装生产线等10条生产线有序生产,加工成醇厚清香的乳制品,形成日加工603吨的液态奶生产能力。

  “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今年3月,伊利旗下的甘肃武威优然牧业,奶牛单产突破49公斤,创下中国奶牛最高单产纪录,得到了国内行业的高度认可。”公司总经理陈秀伟说。

  出了武威伊利,“隔壁”邻居就是下游包装企业——甘肃金世泰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这是宁夏金世纪包装印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家集纸制品包装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于一体的智能化包装印刷企业。

  车间内生产繁忙,德国高宝、日本小森胶印机、美国柯达CTP为代表的国际一流印刷生产设备高效运作,全自动化印后加工设备S300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进行胶印、预印、水印、丝网印刷和烫金。

  “我们一期项目主要为武威伊利配套生产礼盒、卡盒、外箱等各类乳品包装物,同时生产瓦楞纸箱、乳品包装、食品包装、啤酒包装、白酒包装及各类礼品盒等环保纸制品包装。”工作人员介绍。

  金世泰包装印刷仅仅是武威伊利“链”出的合作供应商之一。武威伊利围绕奶产业链,构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绿色全产业生态圈。2022年全年实现产量17.8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43%;实现产值12.66亿元,较同期增加2.66亿元,增长27%。

  龙头引擎,武威伊利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全市奶牛养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包装印刷、生物医药、物流物联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1+6+N”的百亿级奶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奶牛养殖,吸引宁夏金宇浩睿、天津嘉立荷、内蒙古优然牧业等奶牛养殖企业投资建场,实现产值12.6亿元;

  ——饲草种植,引进亚盛田园牧歌、绿晟、沁弛、国萍草牧等饲草种植加工企业,实现年产值14.3亿元;

  ——饲料加工,培育新疆泰昆、武威新希望饲料加工企业,实现年产值8.1亿元;

  ——包装印刷,引进金世泰包装生产线智能化工厂项目,实现产值1.3亿元;

  ——生物医药,培育甘肃新天马、牛满加、汇能、天力达兽药生产企业,生产兽药品种260种,实现产值1.1亿元;

  ——物流物联,引导天泽物流园增加投资2亿元,做大做强物流产业链条,实现产值1.1亿元;

  同时带动干酪素奶油生产、有机肥加工、玉米压片、育种科研等“N”个子链及上下游新产业,年产值达8.6亿元……

  2022年,全市奶产业全链产值突破60亿元、增长72%,其中一产产值28.57亿元、二产产值24.07亿元、三产产值8.05亿元。

  目前,武威打通了畜牧养殖全产业链条,实现了种、养、加、销全链融合增值,形成了延链补链强链的聚合效应,为加快业态集聚、产业集聚和转化增值,促进全市经济结构根本性调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全产业链水平,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短评

  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

  王朝霞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中,农产品加工业是体量最大、产业关联度最高、农民受益面最广的产业。记者在武威采访看到,从小麦到面粉,从面粉到挂面、面包、饼干及食用醋等,从饲草到养奶牛,从乳业加工到饲料加工、包装印刷、生物医药、物流物联等关联产业发展,产生了新模式新业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

  全产业链升级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武威市探索实践,推动种养业的循环发展,以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引领,促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的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也就是“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持续稳定释放更多发展潜力,推进“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应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外引内培,引进龙头企业,培养本土“小巨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产生的就业岗位、增值收益和未来潜力更多地留给农民、留在乡村;要依托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产生集聚效应,发挥产业循环“吃干榨尽”作用,提高质量效益。

  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往往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农产品加工业可成为为耕者谋利、为食者谋福的产业,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