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牢记“八个着力”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3-03-07 11:15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杨梦园

陇周刊(2023年第9期)

1678060240879076104.jpg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关注着甘肃。每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都会为甘肃领航掌舵、把脉定向。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甘肃,看望慰问干部群众,视察指导工作。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八个着力”重要指示,并要求甘肃“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为甘肃长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年来,甘肃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负重自强、顽强拼搏,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踏上新征程,甘肃发展的方位更加清晰、前景更为广阔。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前进,更加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甘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篇章。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八个着力”重要指示,深情似海、厚望如山。

  “八个着力”重要指示,高瞻远瞩、历久弥新。

  十年间,甘肃始终瞄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奋斗目标,不断在推动“八个着力”做深做细做实上下功夫,结合省情实际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务实举措,以坚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各项工作引向深入,推动“八个着力”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一份十年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八千亿元、九千亿元台阶,2021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2年增长4.5%,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到202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1.9亿元,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4.9%;

  ……

  数字的背后,是甘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立足资源能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的实际,突出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齐抓,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

  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不断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重焕生机。

  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稳步推进。

  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生产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形成了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绿色经济正在“追风逐日”、现代服务业加快崛起……十年来,甘肃发展最大的成效就是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省产业布局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转变。

  ——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十年来,甘肃发展最大的进步就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十年前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8位,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

  建成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与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了覆盖多学科方向和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的创新体系。

  国产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在武威投入临床应用,实现重离子超大型装置国产替代。

  到2022年底,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38.5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8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9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5户;科技进步贡献率58.2%。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十年来,甘肃时刻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

  到2022年底,全省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6.3%,连续位居全国前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1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三年稳定在240亿斤以上。

  泱泱洮河,润泽陇中。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二期骨干工程全线通水,陇中人民半个多世纪的期盼成为现实,全省约四分之一人口吃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得益于引洮工程,会宁县甘肃甘富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流转的2000亩果园,彻底告别了用车拉黄河水浇灌的历史。

  全省建成千万亩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马铃薯、玉米等亩产分别提高了约500公斤和100多公斤;建成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制种和马铃薯良繁基地,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每年外调马铃薯原原种超过6亿粒。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上去了一山又一山,大山里转了八十道弯;找了一年又一年,没找到一眼吃水泉……”这曲古老而忧伤的“花儿”,就是临夏州东乡县布楞沟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乡县布楞沟村看望贫困群众,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指示。

  十年来,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帮扶,布楞沟村率先脱贫,盖起了新房,通了自来水,修好了硬化路,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老人能在村里就医,群众也有了稳定增收渠道。

  村民感念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家家户户在自来水井上刻上了“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不仅仅是布楞沟一个村,整个东乡县村村都通了自来水,供水管道长达7200多公里。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甘肃如期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15元增加到2020年的8539元,年均增长19.8%,同全国人民一道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甘肃将“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在壮大乡村产业、开展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上继续下功夫,广大农民包括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

rmrb2023030615_00 拷贝

  河曲水漾(黄河玛曲县采日玛段)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地处西北地区中心地带的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叮嘱甘肃: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19年视察甘肃时还首次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实践中,甘肃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盯住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努力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

  在黄河流域,深入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扎实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使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

  在长江流域,持续加强“两江一水”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

  在内陆河流域,坚决整治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生态底色越来越足的同时,甘肃也在持续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在“双碳”目标中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的甘肃,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十年来,甘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群众过上了更有品质的生活。

  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都在8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年高于经济增速,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和6.4%。

  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养老服务设施覆盖95%的城市社区和55%的行政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93%。

  自2020年以来,连续打赢多轮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倾斜支持力度,使民族地区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陇原大地,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着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人民的期盼。

  十年来,甘肃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重点,以共建共享为导向,以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为抓手,推动平安甘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明显成效。

  从兰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到陇南的“民事直说”工作法,从张掖的“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模式到酒泉的“三社联动”……一项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实践,成为全省社会治理的金字招牌。

  甘肃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让大量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

  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治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断涌现出“天水村民议事会”“金昌道德银行”“定西民事直通车”等一大批群防群治品牌。

  法治甘肃建设深入推进,公共安全体系日益健全,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着力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

  好作风是凝聚力,是战斗力,也是推动力。

  十年来,甘肃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指示,把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持续纠治“四风”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深化为基层减负工作;下力气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多措并举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驰而不息、坚定不移,精准施治、纠树并举,甘肃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作风建设不断深入,党风政风不断向好。

  新时代十年发展实践深刻启示我们,做好甘肃工作,推动甘肃发展,必须坚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纲”和“魂”。只有真正做到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才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负新时代的伟大使命,不负陇原人民的热切期待。

  接续奋斗 实干兴陇

  书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历史画卷总是在前后相继中铺展,时代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中书写。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号角,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如今的甘肃,已经站上新的发展起点,正处于蓄势发力、爬坡过坎、追赶进位关键阶段。

  甘肃始终牢记“八个着力”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行,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时俱进优化发展思路,巩固拓展比较优势,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

  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总体要求,提出全省上下要增强“放眼全局谋一域,审时度势抓要害”的意识,精准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确保现代化建设符合发展规律、体现甘肃特色、融入国家大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决定》,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14个方面对甘肃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前进有方向,脚下有力量。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暨强科技行动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全省强工业行动推进大会暨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的召开,对甘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

  ——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以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有效投资、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高效要素保障、真抓实干作风“八个赋能”,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聚焦“守底线”“土特产”“能致富”“现代化”“增活力”“强保证”六个方面,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奋力建设创新型甘肃。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在抓龙头牵引、抓平台打造、抓重点课题、抓主体培育、抓成果转化、抓队伍建设、抓科技合作、抓创新生态等方面攻坚拔寨、精准突破,争取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实现赶超进位,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加快推进工业重塑优势、重振雄风。立非常之志、谋非常之策、举非常之力、用非常之招,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工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壮大。找准突破口,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力提速、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生物制药产业量质齐升、有色冶金产业高端延伸、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升级。

  ——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快构建全面责任、隐患排查、监督管理、宣传培训、应急救援“五大体系”,立体施策、综合施策筑牢安全堤坝,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凡工作必有明确量化指标,凡部署必有督查落实,这是新一届甘肃省委的明确要求。

  2022年12月9日,全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召开会议,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

  会后,由省纪委监委牵头,会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和省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立即成立13个督查组,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精准有效推动“新十条”措施落实落细、更好更快更高效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保障、有力有序有效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情况进行全覆盖督查。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1月28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会议以视频形式开至县一级,参会人数达到1.2万人。

  “新春第一会”释放出甘肃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的鲜明导向,明确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抓发展,以起步就是冲刺的拼劲促增长,奋战一季度,确保“开门红”,为实现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新年新气象,实干开新局。放眼陇原大地,从政府到企业,从城市到农村,从车间到田间,召开会议部署、开工重大项目、抓紧春耕备耕……人人铆足干劲,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全力促发展、奋战“开门红”!

  新旧动能转换是甘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推进产业转型则是实现动能转换的关键引擎。

  甘肃深入开展产业赋能行动,着力做足“拓存创增”的文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全省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良性循环。

  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广大市场主体。

  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生蛋。立足市场主体存量不够、经济发展内力不足的实际,甘肃坚持立体多面、综合系统开展招商引资,全省各地成立工作专班,各级党政领导带头亲自抓招商引资,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紧盯产业链薄弱环节,大力引进一批配套型项目,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信心比黄金重要。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甘肃省政府印发《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47条措施为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加力赋能。

  同时,甘肃将今年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全面推行包联制、“白名单”制、“六必访”制、“企业家日”等制度机制,坚持各项惠企政策精准滴灌,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进一步强信心、稳预期,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甘肃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实事,推动共同富裕有更多实质性进展,努力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健康甘肃”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努力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一心为民,躬身为桥。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根本宗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期盼,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的生活幸福抓在手上,以赤子情怀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以躬身实干、担当作为搭建起富民桥梁。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需要全省上下每一个人的艰苦奋斗。

  2月13日,全省“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正式启动。

  在现代化建设的起步之年,甘肃省委开展“三抓三促”行动,打造了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事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和针对性抓手,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知重负重、勤学勤练、担事任事、敢为善为,形成比学赶超、大抓发展、争先进位的生动局面,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事不过夜、雷厉风行。甘肃省委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说一件干一件,做一件成一件。每项工作都提出明确的时限、务实的计划,建立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每项任务落实情况都跟进督促检查,环环相扣、闭环运行、压茬推进,坚决防止“挂着空挡踩油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时代大潮奔流不息,伟大事业任重道远,惟有奋斗,方能挺立潮头、掌握主动、续写辉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壮丽图景,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甘肃将牢记领袖嘱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只争朝夕、顽强拼搏,躬身为民、躬身为桥、躬身实干,加压奋进、加力奔跑,不断把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骄人业绩。

  数据来源: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