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甘快看】甘肃非遗人凭“器”守艺:传承复杂花样 生肖文创拓市场

23-02-15 19: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筱楠

      今年以来,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集中展示该省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兔子。图为甘肃“非遗人”制作的剪纸兔。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中新网兰州2月14日电 (闫姣)“小剪刀,咔嚓嚓,奶奶在家剪窗花。剪朵梅花五个瓣,剪只喜鹊叫喳喳。”伴着声声童谣,甘肃庆阳市剪纸传承人史婷,用剪刀和纸张勾勒出一只生动的“兔纸”。

  今年以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兔年说兔”系列栏目,集中展示该省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兔子。非遗传承人凭各类推陈出新的“器物”,向外推介本土民间文化。

  史婷称,剪纸不仅是一件工艺品,作品当中的动物、人物、器物等众多元素,蕴含着吉祥美好的寓意,满载着祝福。近期,她创作了系列兔年主题剪纸作品。在《玉兔送福》中,兔子怀抱一个“福”字苹果,表达了她对幸福美满生活的祝愿。

  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钩针,左手挑着纱线,中指、无名指在底下飞快翻动,牵引出各式互锁的线圈,像变戏法一般,一团毛线经定西市安定钩编代表性传承人李菁菁之手,变成了一个个有着彩色耳朵,身着绚丽衣服的小兔子。

图为甘肃“非遗人”钩编制作的兔子。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图为甘肃“非遗人”钩编制作的兔子。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据李菁菁介绍,安定钩编凭借一根针、一团线,就能变换出50多种基本针法和上千种花样,“钩针编织对复杂花样的处理是机器无法代替的。”

  “作为安定钩编的传承人,每年我都会创作生肖文创。今年,我一共创作了7款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小兔子,有草帽兔、田园兔、背带裤兔等。”李菁菁说。

  天水市秦安陶器传承人康晓刚和团队制作了陶器兔茶具,包括茶壶、公道杯、茶盘、茶桶等。他说,茶具上的陶器兔立在几支红梅中,白兔伴梅花,寓意福寿康宁,“从设计到完工用了4个月的时间,希望通过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秦安陶器。”

图为甘肃“非遗人”制作的“陶器兔”。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图为甘肃“非遗人”制作的“陶器兔”。 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秦安陶器制作主要有选土、和泥、塑形、晾干、彩绘、烧制等几个工艺阶段。每个阶段看起来并不复杂和神秘,但都非常讲究,各有各的要求、技艺和经验。

  “我们为了向市场化、实用性方向发展,做了尝试与改进,制作了一些高温陶、青花瓷,同时保留了传统秦安泥塑的塑形、晾干、彩绘、烧制等工序。”康晓刚说。(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