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小陇画报·174期】一曲礼县影子腔 隔帐陈述千古事

23-02-14 08:4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刘姗

  一张幕布、两盏白炽灯、四五老艺人、七八件简单乐器,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剪纸人物,一边用本地流行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器乐以增加演戏气氛。

  这是陇南礼县城关镇皮影戏的一幕。在老艺人的牵丝引线下,折子戏里的历史人物穿越古今,一个个在幕布上身轻如燕,引得台下观众拍掌叫好。

  影子腔又称“灯调”或“梅花腔”,渊源于用兽皮刻画人形,借灯光在纱幕上显影的民间皮影戏,民间流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礼县影子腔源于西汉时期,兴盛于清朝康熙末年,由“道秦腔”“梅花调”演变而来,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 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民国末期形成了“影子腔”这一地方独特戏种。

  影子腔一般由三个人组成文乐人员,“本胡”兼“唢呐”一人,“三弦”兼“海笛”一人,“四弦子”一人,武乐由一名鼓师,一名副手组成,演唱时,鼓师左手击甩板,右手敲“七星锣”;副手左手打“蚂蚱子”,右手击“碰铃”“手锣”,武打动作时,鼓师掌握“暴鼓”“皮鼓”关副手敲“勾锣”“手锣”,文乐队人员可带“铙钹”等其他铜器,另外一名掌握“扦子”(也就是做影子)的人就是“戏母子”,五六个人就组成了一班人马。

  全国大多数剧种(除昆曲)唱词均是对偶句,唯独影子腔是单句。在演出时,根据剧情需要,设有冒腔,又叫满台吼、帮唱或伴唱。器乐演奏时必须要突出三弦、木琴、蚂蚱子等影子腔特有的乐器。

  影子腔主要表演形式以男、女合演为主体,男的总称花脸,有长衫花脸与生衫花脸两种。女的总称旦,有老旦、小旦、花旦、悲旦等。

  影子腔最适宜山区演出,唱腔咬字都是地方方言,浑厚、朴实、通俗、易懂,台上台下同时唱,具有极其浓郁的乡土味。在唱腔末句或高潮时,一人唱,众人和,渲染气氛、加强效果,成为影子腔特有的艺术风格。

  剧本内容有大本戏、小本戏、神戏和时代戏之分。大本戏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素材;小本戏多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为素材;神戏是在庙会、还愿、做寿等民间活动中演唱的专用戏;时代戏是结合时代背景,顺应时代需求创作改编的新剧本。

  影子腔主要传统剧目有《太子游四门》《八仙拜寿》等,建国初礼县剧团创编了《碧血西城》《枫洛池》《秀才进京》等。七十年代礼县剧团又创编了《三凤求凰》《莲叶劝学》《清明案》等。近几年又新编了《欢歌笑语满兰苍》《果子送给贴心人》《寿宴喜》等。

  影子腔是礼县秦文华的象征,也是礼县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具是用牛皮制作的,有人物形象,有龙桌、帅桌、官椅、虎椅,也有狮子、老虎、马等动物形象,造型栩栩如生,着色鲜艳,制作工艺精湛。

  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渐渐有了新貌。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影子腔加入地方特色,乐器配有四弦、三弦、二胡、板胡、大小锣、鼓芽板、牛铃等。它极大地丰富了陇南城乡人民尤其是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近几年,礼县与西和县分别建成陇南影子腔的传习所,筹划建设陇南影子腔博物馆,成立陇南影子腔研究会,定期举办影子腔培训班,建立陇南影子腔数据库,让影子腔艺术在陇南大地再添新的光彩。

  本期小陇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关注《小陇画报》,了解更多甘肃美景、人文历史、独特民俗,咱们下期再见。

  本期小陇画报 摄影 薛小平 文字 屈杰文 何星丑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