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康县寺台镇:“无死角”整治撂荒地变身“希望田”

22-11-08 16:07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康县寺台镇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将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以撂荒土地变成群众丰收粮袋子为目标,“无死角”的推动撂荒地复耕,为全镇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奠定基础。

  伴随着旋耕机的轰鸣声,寺台镇黄庄村拉开了撂荒地整治序幕……旋耕机在地里来回穿梭,机器的助力下,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了可耕种的田地,村民们在地里锄草、翻土,有序进行复耕复种作业。

  作为主力军,如何充分调动农户整治积极性,如何让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耕种的重要性,如何凝聚起“耕地红线不能踩、粮食安全底线不能碰”的思想共识。镇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利用线上线下齐动员、下发整治通知书等形式,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村级配合、农户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严格落实考核奖补政策,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对群众确确实实自主无力耕种的撂荒土地,积极吸纳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现场踏勘、当面洽谈、集约流转,用来发展订单高粱、冬小麦等特色农业,成功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还通过土地流转和作物种收、田地管护用工增加了农民收入,助力了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全镇已累计整治撂荒地1008亩,整治率85.8%,落实奖补资金12余万元,2800余亩订单高粱喜获丰收,实现了“撂荒地”变“金土地”的华丽变身。

  科技赋能,撂荒地整治更有底气。整治一线,农机驾驶员在广袤田野上熟练的操作机器平田整地。在大力推进整治机械化、专业化过程中,镇党委政府谋定后动、勇干实干,提出“做好土地文章,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路,充分利用农机服务队推动农作物新品种、撂荒地复耕复种技术、机械化整治技术等一批先进方法进村入户到田,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切实落到实处,使之转化为群众增产增收的“催化剂”,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赋能。截至目前,培养农机驾驶员16人,收割小麦280多亩,犁地300多亩,整治撂荒地200多亩,实现收入6万余元。

  “今年发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补贴,国家的政策对我们老百姓实在太好了!往后,我们要牢牢坚守撂荒地整治成果,坚决不让耕地再撂荒,积极挖掘和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模式,在保护耕地安全的同时,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剪子村党支部书记张仲彪坚定地说道。

  为“唤醒”耕种条件差,以及无劳力、无法流转、无人耕种的“三无”土地,寺台镇积极探索村集体托管整治模式,由村集体兜底对村中不连片的撂荒地、闲置地进行整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唤醒“沉睡资源”,持续让“撂荒地”变成百姓心中的“希望田”“致富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寺台镇作为康北粮仓,落实好撂荒地整治工作,对全镇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寺台镇党委书记毛文禄表示,他们将持续把撂荒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坚决保障耕地面积不减、粮播面积不减、粮食产量不减,让荒地真正“活”起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通讯员 崔丽红 刘雅倩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