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文化旅游

康庄大路:千年乡关化通途

22-10-19 10:01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宋芳科

  原标题:康庄大路:千年乡关化通途

  榆中县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2022年5月3日拍摄的敦煌乡村公路。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旅游名城,乡村公路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重要保障。

  盛夏时节,徽县的乡村公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蜿蜒于山间美如画。

  文\马步升

  我的幸福生活

  如果公路有记忆,那些从无路到有路,从小路到大路,从九曲十八弯到天堑变通途的变化,定让它刻骨铭心;如果公路有情感,那些丰收时的幸福笑容,上学路上的欢悦背影,一个个路通惠民的动人场景,定让它欣喜不已。

  十年发展,日新月异;十年变化,沧海桑田。十年间,一条条农村公路修到了村头,通到了乡亲们的家门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成为历史,千百年来困扰农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农村公路串联起城市和乡村,展现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乡村美丽新画卷,成为农民阔步迈向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大西北到底有多大,如果出于认知,受过教育的人可能会一口报出许多精确的数字来,比如横跨多少经纬度,比如,哪座山有多高大,哪片沙漠有多少面积,等等。也确实,在描述西北时,几乎都离不开一个字:大。大沙漠大戈壁大草原大盆地大雪山,一个“大”字,境界全出矣。

  我生长在大西北东部地带,后来又寄居于大西北的腹地。这是建立在认知上的说法。实际上,我生长和寄身的地方,无论从哪个方位,距离大西北的周围四至,都是遥远而又遥远的。还好,几十年来,我去过大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依照较大的地理概念衡量,比如省区市州之类,那么,也可以说,我去过大西北的所有地方。这种行走,除了生存的需要,更多的则是出于对远方和未知的迷恋。走着,走着,行走,也就自然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

  曾几何时,在陇上乡间行走时,“行路难”是摆脱不掉的一个标签。实际情形也是这样,离开几条与大时代同步的铁路公路交通干线,朝任何一个方位出发,你要去的那个村庄或许并不遥远,却如同茫茫大海中一座孤岛,两眼可望而双脚难及。

  尤其出门在外的人,已经回到故乡的县城,却一时半会儿回不了家,不由得发出一声声感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天南地北到老家的县城,而是从老家的县城到老家的那个村庄。

  说起来,从县城到老家那个村庄并不远,几里,十几里,最多几十里路,可那是要用双脚走完的啊。千里奔波耗尽了体力,剩下的一段路,虽不算远,却只得依靠那颗回家的心来支撑了。一般来说,回老家都是带着不少行李的,一年半载,多年回一趟老家,千里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的频繁转乘中,早已精疲力竭,到了县城,再也无车可乘,回到了步行时代。交通不方便伴随着的是通讯不方便,很难提前通知家人来接,这样一来,大包小包,形单影只,山路十八弯,心有千千结,疲倦不堪的身体只能依赖一颗回家的心支撑了。

  回家,回乡下老家,曾经让无数代游子在渴望与艰难之间来回奔波。而这一切,却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后,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曾经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车到山前必有路》,那是站在全国的视角下说的,涉及国内许多交通不太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乡村,如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然可以常来常往,而对于甘肃的交通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不是来自报表上的道路数字,而是来自切实的个人观察和体验。几十年来,我去过省内所有的县级行政区,有些县乡,去过无数次。更重要的是,最吸引我的并非什么名山胜水,而是偏远乡村。河西之极西,陇东之极东,陇南之极南,哪里“道阻且长”,便去哪里。二十年前,去边远山区,每次几乎都算得上苦旅,而许多时候,不得不弃车步行。有些乡村,车辆是可以勉强通行的,但若非情势所逼,这种路能不走最好别走,辛苦不说,主要是危险。

  我走过无数这样的山路,并不一定是有什么推脱不开的要紧事,仅仅只是我想去这些地方看看。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当地人的生活状况。这样的路走得多了,也就习惯了,万一此路不通,大不了步行,或者返回。这种情况以前经常会遇到,每次也都以“走哪算哪”结束旅程。直到前几年的一个春天,到某地后,约上朋友一起去山区农村看看,约定走哪算哪,安全第一。离开大路,进入乡村便道,路面不宽,却都是硬化路面。原以为这是因为这些村庄靠近公路而形成的特殊情况,一直往前走,看似走到头了,拐个弯儿,道路还在延伸。一个村庄连着一个村庄,大一点的村落,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村落,乃至独门独户,都被一条硬化路面连接在一起。走了大半天,村庄不断,道路不断,千年乡关曾经的“道阻且长”,已然化为条条崭新的康庄通途。

  这是个别情况,还是普遍现象?此后,每到一地,只要有机会下乡,我都要到偏远山区去看看。几年来,去过全省十四个市州的许多村庄,无论河西走廊,甘南草原,还是陇中陇东陇南,有的市州,去过的村庄少一些,有的市州去过的村庄多一些,既有面上的观感,也有点上的体验和研究,也写过大量的有关当下甘肃农村发展情况的文章,而乡村的交通状况一直是我的关注点之一。

  那么,近几十年中国乡村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要我自己说,所有的都在变化,也都重要,但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座座小山村不再是偏僻、闭塞和落后的代名词,道路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延展了人的生存半径,正是一条条连通外界的乡村道路,使得一个个村庄与整个国家一样,也奔驰在通往美好未来的征程中。

  在我看来,乡村交通条件的根本性改善,其最为显著的意义,当然是首先体现在村民出行方便和乡村经济发展方面,若要富,先修路,乡村的产品出得去,外面的产品进得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活跃了乡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一条条乡村道路打破了原来自然条件形成的乡村壁垒,不仅打破了自然地理上的乡村壁垒,也打破了以一个个家族为核心凝聚而成的精神壁垒,使得一个个孤岛一样的自成天地的村庄成为全社会的一分子。另外,一条条乡村道路拉长延展了一个个村民的生活半径,对外交往增多了,生存手段丰富了,眼界开阔了,见识拓展了,社会化程度提高了,享受公共资源的机会多了,个体的时代意识也因此觉醒了。所有这些,都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对每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毫无疑问,乡村道路的四通八达,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路径。

  【相关链接】

  “四好农村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路网纵横 机制优化 运输提质

  俯瞰祖国大地,528.07万公里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其中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是农村公路。446.6万公里农村公路串街联乡、通山入林,让农业更繁荣、农村更美丽,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便利。

  一组组数字,一段段记录,一个个里程碑。

  我国公路发展于2013年掀开新篇章。当年,《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获国务院批准,总规模约40万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公路网不断补“断头”、填“空白”、畅“动脉”,原“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国省干线公路连接了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好农村路”建设热潮由此拉开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让“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如今,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带动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这十年,以打赢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战为目标,全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逐步完善。

  十年来,农村公路累计投入车购税资金7470亿元,带动全社会投资3.77万亿元,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11年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446.6万公里,十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十年时间,全国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超6.17万座,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29.3万公里,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公路设施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

  这十年,以改善供给结构为重点,农村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十年来,全国新增5万多个建制村通客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了客车,农民“抬脚上客车”已经从愿景变为现实,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水平也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运有所达”。2021年8月9日,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农村客运体系,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思路及实施路径更加明晰。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盘活了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城乡双向运输进一步打通,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好农村路”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重要载体。

  制度创新 试点先行 标准明确

  农村公路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等20余项对农村公路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政策文件先后印发,逐步构建起农村公路政策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2019年7月19日,交通运输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实施“八大工程”,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同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部署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四好农村路”建设中管好、护好的“短板”问题。

  改革纵深推进,发展动力更足。就此,各地因地制宜,出台改革实施方案。167个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亮点纷呈,为改革提供了好经验、好做法。

  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让各地“四好农村路”建设步入了良性轨道。

  一项项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一个个开拓性的改革试点,让农村公路迎来发展机遇,十年时间,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管养水平、服务能力、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融合发展 带动就业 成果共享

  修好一条路,带活一大片。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及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有效盘活了农村地区的资源,为广大群众铺就了致富通道。

  十年时间,发展“农村公路+”模式,成为各地拓展农村公路附加值的有利抓手。结合乡村产业布局和特色村镇建设,一大批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涌现,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让脱贫攻坚质量更高,让乡村振兴动能更足。一时间,发展“路衍经济”成为热词。

  一路通则百业兴,一花开来百花开。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大大激发了各地“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热情。截至目前,各地已累计创建了353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41个“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示范创建工作提质扩面,并将由典型示范引领向全域达标发展转变。

  十年来,全国各地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推广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方式,进一步开发农村公路公益性岗位,拓宽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渠道。以甘肃省为例,当地将护路员作为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八大员”之一,稳定吸纳群众就业,省市县为每个建制村每年各投入1万元,配备4至6名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补贴不少于500元,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截至目前,全国设置农村公路就业岗位73.28万个,其中公益性岗位36.87万个,吸收脱贫户36.47万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走在乡间的道路上,置身希望的田野上,传递好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渐成型,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了“大道越走越宽广”的新希望。

  (本版编辑综合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