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甘肃篇章——甘肃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22-10-08 08: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甘肃篇章

  ——甘肃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式上的国旗方队。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

  天水市奋斗巷幼儿园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教学活动。

  天祝县税务局深入乡镇为农牧民群众宣讲政策。

  东乡族自治县沿洮河经济带生态搬迁工程。

  异地搬迁安置点。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后动车通到了家门口。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举行“欢乐藏乡·和谐天祝”万人锅庄舞表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颖

  祁连山下,游客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观赏民族特色歌舞、服饰表演、非遗技艺展示,近距离感受民族风情;

  黄河两岸,“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穿梭在兰州大街小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和宣传画随处可见;

  甘南牧区,马背宣讲队成员策马奔腾在草原上,为牧民送去最新的理论和政策知识;

  ……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不仅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促进全国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也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切实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构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民族工作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全省上下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

  牢记嘱托 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2013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来到甘肃考察调研,并于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对进一步做好甘肃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1月,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党的民族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开创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动员各族干部群众为我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团结奋斗。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就在于党的领导。

  甘肃注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围绕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省市县三级和重点高校党委普遍建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族工作定期研究、重大问题请示报告、重大任务跟踪检查制度,落实下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年度报告民族工作制度,加大民族工作在民族地区干部考核中的权重。

  按照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的要求,在各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完善民委委员制,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基层党组织学习内容,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次教学计划,层层传达学习,层层研讨交流,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先后举办全国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全省统一战线系统学习研讨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等,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凝聚了思想共识。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四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加强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模式,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短板,强化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

  培根铸魂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高高的积石山哟,山顶上映彩霞呀,山腰里溪水哗啦啦地笑呀,山下一片好风光呀。我可爱的家乡呀……”“花儿”的旋律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街小巷响起,唱出了各族群众对家乡的热爱。

  从河西走廊到陇上江南,从陇东大地到甘南草原,甘肃民族文化积淀丰厚、精彩纷呈,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大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成立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创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率先在全国创建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示范体系和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州县“三馆”、乡镇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花儿”“格萨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木特藏戏”等35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35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民族地区1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省级名录。

  依托省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长城、长征、黄河、伏羲、敦煌、铜奔马等为重点,选树打造一批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广泛运用于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方面。率先在全省20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打造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将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入景区文化展示、导游解说、文创产品开发、文艺节目创排、特色活动打造之中,通过一系列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时,借助主流媒体、互联网和重要历史纪念地,讲好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焉支山万国博览会、凉州会盟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坚持每五年举办一次“石榴杯”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四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石榴杯”民族书画摄影展等。创拍播出《凉州会盟》《陇原芬芳》《布楞沟的春天》《丝路拾遗》《生根》等民族题材的文艺精品,并组织省民族歌舞团赴荷兰、德国等地开展“感知中国”访问演出活动,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这些活动在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省还探索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指导推进各地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团结奋进 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你看,这是以前布楞沟群众住的老房子。”

  “以前,这里的老百姓,吃水都靠人背畜驮,生活很不容易。”

  “变化真大。现在路通了、水来了、新农村也建设起来了。”

  ……

  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的布楞沟村史馆,每天都会有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见证东乡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发生的巨变,体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

  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我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和完善倾斜支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省建立省级领导包抓贫困县制度,研究制定深度贫困地区、“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在帮扶政策、资金、力量上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19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摆脱了绝对贫困。

  同时,编制实施“十二五”“十三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兴边富民行动方案,出台支持民族地区、涉藏州县、临夏州、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较十年前实现翻番,通乡通村硬化路全面建成,引黄济临、引洮入潭等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历史性解决了民族地区农牧村饮水安全问题。

  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持续向民族地区倾斜,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进入小康社会的甘肃民族地区,气象更新、势头更旺、后劲更足——

  积极推动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建设甘南州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临夏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河西走廊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示范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加快向现代化迈进。

  多措并举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9年,我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谋划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倾力打造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持续建设陇东南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区,着力创建沿黄河—洮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并试点建设河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走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N进”活动,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蹚出了新路子。

  具体实施上,出台创建工作测评指标体系和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命名办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亮眼成绩: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7个、教育基地8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26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为“甘肃品牌”,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广兰州市七里河区、临夏市、敦煌市试点经验,推动各民族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搭建各民族共同参与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全面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组织开展“结对子”“手拉手”“送温暖”等联谊交流、互帮互助活动,促进各民族从理想、信念、情感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的团结统一。

  与此同时,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连续19年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连续6年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在重点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形成大宣传格局。以河西走廊为主题,打造可感知、可参与的河西走廊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项目,让各族群众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凝聚。

  全省各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甘南藏族自治州制作了多语种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微视频、微动漫、公益广告,促进各族群众语言相通、感情相融;

  酒泉市和武威市在《读者》杂志设立专栏、出版专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走入广大读者视线;

  嘉峪关市推出《缤纷华夏》《九州神韵》等文旅项目,使游客直观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金昌市市区所有公交车、出租车滚动播放民族团结主题标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移动阵地。

  五月,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百花盛开,文县第十九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解法律法规,开展法律咨询,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宣传资料,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关宣传折页等,增进了群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省逐步建立了一套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在新的起点上,甘肃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