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张掖

“搬”来好日子 “搬”进幸福里——张掖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纪实

22-08-31 08:4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搬”来好日子 “搬”进幸福里

  ——张掖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纪实

  民乐生态工业园区乐民新城。邓永德

  民乐县六坝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建设现场。 陈思宏

  丰乐镇干部为群众讲解搬迁政策。

  民乐县干部深入群众家中动员搬迁。 赵玉梅

  位于祁连山浅山区的南丰镇渠湾村展尹组。 陈思宏

  范海瑞 陈海

  金秋时节,走进民乐县乐民新城,一排排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一簇簇艳丽的鲜花随风摇曳,一棵棵苍翠的树木枝繁叶茂,整齐划一的停车位井然有序。在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旁,居民们正怡然自得的纳凉休憩。

  很难想象,不久前,他们还都深居山中。搬出穷山沟,开启新生活。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让当地群众“搬”来了好日子,“搬”进了幸福里。

  今年以来,张掖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和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聚焦政策宣传引导、搬迁政策制定、安置点规划建设、后续产业配套等重点,统筹算好“安全账”“民生账”“生态账”“长远账”“经济账”,全力打造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工程。

  精准识别应该“搬迁谁”

  张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震带,是国务院划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区域。这里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频发且防治难度大。据统计,近50年来,张掖市境内发生4.5级以上中强震多达35次。

  尤其是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民乐县。今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6.9级地震,造成相邻的民乐县36836户12.8万人受灾,民房不同程度损坏。同时,民乐县有78个村1.7万户6.9万余人居住在海拔2400米以上,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地区。当地群众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发展致富制约瓶颈较多,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大。

  今年以来,民乐县在充分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结合乡村振兴,编制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3年总体方案和2022年工作方案,将8个镇的78个村1.7万户群众纳入地震灾害危险区搬迁范围,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顺应民意的民生工程。张掖市组织县区3轮次全方位摸排隐患危险,科学确定搬迁区域,精准识别搬迁对象。

  张掖市五年计划搬迁24695户83891人,涉及地震灾害避险搬迁23922户81054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搬迁211户711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搬迁105户326人、生态敏感区搬迁457户1800人。

  今年,张掖市计划搬迁15217户52984人,现已搬迁安置9797户34141人,预计9月底完成搬迁12170户42160人、12月底完成搬迁23960户78550人,可超额完成搬迁任务;17个新建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能够满足今年搬迁任务需要;目前已拆除房屋3850户。今年搬迁旧房全部拆除复垦后,可新增耕地1.2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万亩。

  系统谋划实施“怎么搬”

  张掖市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地震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包抓县区、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包抓村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

  按照定目标、定时间、定责任要求,靠实市、县、镇、村四级责任,明确搬迁计划、安置方式、年度任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分阶段推进目标任务落实。配优配强工作力量,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制作工作进展调度图、整村整社拆迁进度图、新建安置点工程项目进度图,健全完善信息报送、工作督导、定期通报、联席会议工作调度机制,实行周通报、旬调度、月总结制度,定期通报搬迁进展、存在问题,及时分析研判形势,部署推进措施,力促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细化完善配套措施。统筹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确保搬迁工作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着眼政策红利最大化惠及搬迁群众,细化完善配套政策,全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地。争取项目资金15.2亿元,用足用活用好每户“10”(中央财政避险搬迁补助7万元,省级财政避险搬迁补助3万元)+“5”(财政贴息贷款5万元)+“N”(县区差别化奖励政策)补助标准、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统筹整合乡村振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各类政策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住房贷”等金融产品,鼓励国有平台公司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财政资金作用,为项目推进提供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各类补助资金,筹措并拨付市级贷款贴息,做好指导监管工作,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科学选址确定“搬到哪”

  张掖市科学布局安置点,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靠近城镇、中心村、园区和景区布局安置点47个,主要采取县城、产业园区、乡镇安置方式,计划县城安置8490户、产业园区安置4501户、乡镇安置2226户。今年的17个新建安置点已完成主体工程,搬迁安置9797户34141人。同步配套完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高搬迁群众生活品质。

  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要求,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与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园区建设和稳增长等有机结合,统筹谋划规划任务和安置选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深度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规划,高标准编制“两方案”《张掖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2—2026年)》《张掖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022年度实施方案》,做到行动有方向、建设有抓手、发展有蓝图。

  严把安置选址“最先一公里”关口,合理布局安置点,严格落实“四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靠近”(城镇、中心村、园区和景区)、“五结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生态保护)要求,坚决杜绝从旧的隐患点搬到新的隐患点。坚持全面摸底和精准识别相结合,组织县区3轮次全方位摸排隐患威胁,科学确定搬迁区域,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按照地震避险搬迁、生态敏感区搬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搬迁、自然保护地核心区搬迁4种类型,严格执行户申请、组(社)评议、村级初审、乡镇复审、部门审查、县区审定程序,形成矢量数据,动态更新搬迁数据库,坚决避免“该搬的没搬”“搬了不该搬的”等现象,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应搬尽搬。

  做好保障确保“稳得住”

  为了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生产生活和就业等问题,民乐县着眼搬迁群众“稳得住”目标,借鉴陕西安康等地社区安置、产业支撑、社区管理等典型经验,合理谋划布局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综合服务体系等各项工作,为搬迁群众顺利入住并安心生活提供坚强保障。

  张掖市建立市级领导包抓县区、县区领导包抓乡镇和周通报、旬调度、月上报工作机制,高效推进搬迁工作。

  张掖市坚持“搬迁是手段、产业是路径、致富是目的”原则,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进企业、商贸、旅游、餐饮等二三产业务工,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确保搬迁群众有事做、有业就,有稳定的收入保障、持续的增收渠道。深入实施产业培育“六大行动”,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奶牛肉牛、绿色蔬菜、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通过扶贫车间、技能培训、资产收益分红等多种措施,确保每户至少参与1项帮扶产业、有1人稳定就业、有1人掌握一至两项职业技能。加快推进房屋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复绿,同步编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方案,切实盘活土地资源。

  按照“农民群众集中安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公共服务集中配套”的原则,一体谋划、同步推进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与安置规模相匹配的水、电、讯、暖、路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生活品质。全力保障群众权益,认真做好随迁子女就近入托入学、农业生产用地调整和确权登记、户籍医保社保转移等工作,着力提升就学、就医、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让搬迁群众生活得安心、省心、舒心。

  坚持把督促检查作为推进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以真督实查倒逼真抓实干,推动搬迁工作高效有序开展。采取不定期督查、实地暗访等形式,对协议签订、旧房拆除、安置点建设、搬迁入住进度和机构组建、政策落实、财政资金管理等情况开展7轮次全方位检查督导,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建议,督促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职尽责,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群众利益不受损、工作推进有章法。建立日常工作调度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专项检查、拉网式排查、常态化监管巡查、机动式核查等方式,对各县区工程建设、搬迁安置、资金项目管理、后续产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督查督导。各县区针对反馈的问题,分阶段、分批次深入开展整改纠偏,确保工程质量和搬迁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