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高校综合

重走中国西北角|“台州模式”落地甘肃高台助力致富 产业提质增效瓜农喜上眉梢

22-07-20 10:3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张兰琴

  2022年7月10日下午3点,我们跟随高台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向茂红一行人来到高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进入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钢架大拱棚,大棚内一个个硕大翠绿的西瓜正在等待着瓜农前来采摘。

大棚内的西瓜 张江山/摄

  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气温干燥,降水稀少,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瓜果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吸引了“浙江瓜”来到这片“甘肃地”上。

  改种西瓜的高台县

  记者找到高台县本地瓜农刘成荣时,上午的西瓜采摘工作已经结束,他正在瓜棚旁与瓜农们一起乘凉休息。坐在记者对面的这个西北汉子,身高近一米八,皮肤黝黑,也不说话。但当谈及他种的西瓜时,他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我们的无籽西瓜不仅颜色好看,糖分高,而且皮薄!”刘成荣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刘成荣从2021年开始种西瓜,起初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只种了40亩。“他们说一亩地能卖两万块钱,我都不敢相信,没太敢种。”刘成荣跟记者说道。在看到种西瓜的高收益后,今年他又将赚来的钱投入西瓜种植中,承包了140多亩地种西瓜。

  在与刘成荣进一步的交谈中,记者得知这成片的塑料大棚里种的瓜竟然还是“外地人”。刘成荣笑着跟记者说道:“这些瓜秧,包括技术都是从浙江台州那边引进的,我们的瓜成熟后,就陆陆续续会有浙江、山东、海南那边的老板来收。”这些西瓜一年种三批,成熟后会通过卡车销往广州、嘉兴、武汉、青岛等地。

大棚内瓜农正在将摘下来的西瓜装箱 张江山/摄

  在种西瓜之前,刘成荣也是跟大多数高台人一样种蔬菜,比如西兰花、娃娃菜、甘蓝等。“种西瓜一亩地投入6000多元,卖得好的话可以卖到四块钱一斤,算下来一亩地可以卖到10000多元,但是蔬菜卖两三块钱最多了。”刘成荣继续向记者介绍。目前高台县计划高标准打造5500亩“台州模式”设施无籽西瓜种植基地,推动全县瓜菜产业提质增效。

  远道而来的台州瓜农

  林洪亮是最早来到甘肃的台州商人之一。在2019年之前他曾在甘肃省白银市的会宁县种西瓜,之后通过朋友介绍来到高台,从2020年起在高台种植无籽西瓜。眼前这个台州商人带着明显的南方口音,踩着一双沾满泥的布鞋,朴素的打扮让人无法将他与承包了几百亩地的西瓜种植大户联系起来。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来高台种瓜时,林洪亮回答说:“当时来到高台,看到这些钢架大棚,就感觉这些大棚很适合种西瓜。”2020年开始,林洪亮自己请人,购买钢架,搭建大棚。这种钢架大拱棚能防雨水,防紫外线,有效提高了西瓜的品质。

  靠种西瓜为生的台州人把西瓜种到了全国各地。林洪亮笑着跟记者说:“你带他,他带我,慢慢大家就都出来种西瓜了,久的甚至有种了几十年的。”“现在我们台州那边的青壮年全部出来种西瓜了,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小孩。”林洪亮骄傲地补充道。

  从2020年到2022年,林洪亮的西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亩。“现在我们的西瓜有时一天一车,多的时候能到一天两车、三车。哪个市场缺货只用一个电话就直接发了,销路基本不用我们自己担心。”林洪亮指着不远处的瓜田跟记者说道。“西瓜最好的时候能卖到四块钱一斤,如果算8000斤的亩产,除去成本一亩地就能赚将近18000元。”在说到种西瓜的收益时,林洪亮总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

  助力致富的台州模式

  据向茂红介绍,高台县2020年通过招商引入浙江台州客商,示范种植钢架大棚美都无籽西瓜1500亩,收益好,价格高,效益可观。“台州模式”是浙江台州瓜农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出的高效优质西瓜种植模式。它采用了高效集成栽培模式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种植的无籽西瓜口感好、品质优、产量高。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将标准化种植、稳定的销售渠道、高端供应市场有效结合起来。

  为做大做强设施西瓜产业,推广“台州模式”设施无籽西瓜,2021年在政府支持下林洪亮与老乡一起注册成立甘肃诺益佳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2500亩“台州模式”设施无籽西瓜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700万元,新建移动式简易钢架大棚1000亩。

  基地建成后,将引进新品种无籽西瓜美都和麒麟。采用基质穴盘电热丝育苗、棚室全膜覆盖栽培、重施芭田有机肥等棚室西瓜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宽行单做密植栽培,每座种植两行株距20厘米,双蔓整枝,13-15叶座瓜等田间管理措施,基地实现座均保苗800株,单瓜重5-6千克,每亩大棚西瓜产量达4000千克左右,每千克市场价格3元以上,亩均收入1.2万元左右。

西瓜正在装车 张江山/摄

  记者准备离开时已经下午5点,但刘成荣的瓜田里依旧忙碌,断断续续有小贩来收瓜。临走前刘成荣告诉记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想增加一点面积。”

  (作者张成祜、张江山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权玺、周兆瑜分别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党委副书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