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华夏先民的治水传奇——陇剧《大禹治水》的艺术特质

22-07-18 09:38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华夏先民的治水传奇

  ——陇剧《大禹治水》的艺术特质

  书写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王亨

  曾轰动一时的陇剧原创三部曲《官鹅情歌》《苦乐村官》《西狭长歌》,创造了陇剧艺术的高光时刻。时隔数年,陇剧又推出了一部撼动人心的原创力作《大禹治水》。该剧以其荡气回肠的剧情故事、独具特色的陇剧表现形式让观众大饱眼福,使得古老的黄河文化得到了传承,民族精神得到了升华,不能不说它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有关专家评价说,陇剧《大禹治水》除主要编导外,实现了题材、演员、音乐、舞美的本土化,尤其是音乐创作突出了剧种特色,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禹治水》创排历时两年多,剧本座谈研讨十多次,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严格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一切以艺术质量为标准。该剧的成功演出,是创作回归本真的一次生动实践。

  我完全赞同上述论点,一部好作品的创作,整个过程必须脚踏实地,遵循艺术规律。资深剧作家薜龙彪艺术造诣深厚,为了更好地完成《大禹治水》,他虚心听取各方意见,16易其稿,终于修改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原创大戏,充分体现了好戏是改出来的道理。

  《大禹治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题材,用戏剧艺术的形式,还原了人类治水改变自然的伟大壮举,正如《尚书·禹贡》中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作为原创舞台艺术作品,《大禹治水》巧妙地通过“山川河流如人体经络,堵则不通、则生患,通则患消、则不痛”这一生活细节,形象而生动地找到了治水症结,升华了探索科学的古人智慧,鲜明地呈现了大禹秉承父业、心系苍生、为民治水的宏伟壮举,同时塑造了“禹母”的贤慈与大义、“涂娇”的淳朴与率真、“山戎”的执拗与大爱等。全剧通过戏剧人物之间的情感升华和矛盾冲突,艺术地渲染了治水精神与治水伟业,填补了这一题材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空白。

  《大禹治水》由“治水救苍生”升华为“乡民山民、同舟与共,天地之和、和在心中”的宏大主题。结尾不失为全剧的点睛之笔,人性的光辉折射出无尽的天地大爱,使该剧的主题与思想得到升华,使得“大禹”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得到了极好的传承,创造了陇剧艺术的高光时刻。

  导演在《大禹治水》的舞台风格、舞台调度、人物形象塑造、舞蹈处理等方面下了功夫。首先,大幕拉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古朴苍凉的治水历史画卷,剧中人物造型、服饰、头饰、道具等较好地还原了4000多年前的时代特征,既尊重了客观历史,又不失舞台艺术的美学追求。其次,戏剧风格浓郁,戏剧传统和现代手段结合巧妙。离别前的“月亮造型”、夯筑堤坝的“打夯舞”、洪水泛滥的“水舞”、“山戎”高台之上看似高举抛摔孩子实则深揽于怀的处理等,富有特色、极具亮点。这些技法的巧妙运用,艺术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人物形象塑造、情感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该剧音乐质朴厚重,气势恢宏,是全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唱腔色彩,还是情绪音乐的渲染,都给人留下了旋律优美、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的美感。主要人物核心唱段和音乐情感真挚感人,不落俗套;主题音乐贯穿全剧,既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又有浓郁的陇剧色彩,使人物塑造、情绪抒发、气氛烘托与精神升华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乐团整体实力较强,开场时先声夺人,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与古朴的历史画面得到了很好的契合,体现了省陇剧院民族音乐的强大实力。

  演员阵容强大,主要人物形象饱满。邵炳德扮演的“大禹”淳朴敦厚、刚柔相济、技艺并存。在治水受挫、群情激荡、洪水肆虐、思念亲人、以身祭祀等重头戏的表现上,唱、念、做、翻、滚、扑、跌等戏曲技法,干净利索,既符合“戏情戏理”,又超常规发挥了个人的综合潜力,成功塑造了心系苍生、为民治水的“大禹”形象,彰显了青年演员过硬的技术实力。三位梅花奖演员甘当配角。雷通霞饰演的“山戎”桀骜不驯,失子之痛从以命祭祀到炸石开山的转变,情节曲折,转变自然,写出了人性,演出了本真。她的道白字字句句直抵人心,无不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窦凤霞饰演的“涂娇”,鲜亮洒脱,淳朴率真,为治水甘愿嫁“禹”为妻,以命换子、舍命救“禹”,充分彰显了部落女性的忠贞与大爱。她的表演细腻,唱腔委婉,回味悠长,成功地塑造了“涂娇”这个戏剧人物的看点。佟红梅饰演的“禹母”,人物形象朴实端庄,举手投足刚健稳重,不落俗套,步态形态始终与人物年龄、身份、命运紧密吻合,很好地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魂牵治水的精神情操。“皋陶”“伯益”“后稷”“鲧”“隗奴”等人物紧扣主题,每个人物的使命与价值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发挥。

  总之,陇剧原创剧目《大禹治水》使甘肃又多了一台好戏,陇剧艺术创作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剧中反映出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牺牲精神,已积淀成为戏剧作品中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陇韵悠悠传陇情

  石小军

  “大禹治水”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民间故事之一。由甘肃省陇剧院创排完成的陇剧《大禹治水》,艺术效果令人惊喜。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种类繁多、各富特色,不仅承载着中国文化精神,更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作为家喻户晓的传说,“大禹治水”之“水”与诸多江河有关,而治理黄河无疑是“大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如何把一个传统经典故事讲好?如何将人们熟知的传说人物形象化、戏剧化,让以传说先入为主的广大观众在认知上接纳、在故事中吸引、在抒情中共鸣、在人物形象上认同、在观剧后有所领悟、在思想上有所陶冶、在审美上得到艺术享受,是有难度的。

  陇剧《大禹治水》是为深入发掘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创排的重点剧目。陌生化理论认为,文艺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对戏剧而言,以大众所熟悉的题材创作作品只有通过最大程度的创作活动使其不断陌生化,打破观众对传说的习惯性认知,以创造出的新鲜事例营造更大冲突、更深悬念,从而达到更好吸引受众的目的,才能不断营造作品的独特意境,充分发挥戏剧艺术形式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陌生化就是发现、挖掘和创造,陇剧《大禹治水》在一次次充满新意的尝试中,展现了传统艺术的时代新义。

  呈现在舞台上的《大禹治水》,具有如下特点:

  剧本结构规范。全剧以治水这件大事一线到底,以治水的艰难经历塑造大禹的人物形象,环环相扣,张力密布,悬念迭起,呈现出流畅的剧情,在节奏上快慢相间,比如“大禹”在抢修河堤时的千钧一发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悱恻缠绵刚柔相济,粗犷中有细腻,很好地吸引观众情感的不断投入和释放,代入感明显。

  人物形象鲜活。创作者以平和的视角审视“大禹”,在细节的呈现中,反映“大禹”的内心世界,注意用现代审美解决问题,从而使创造的人物具有现代感、真实感。邵炳德饰演的“大禹”稳重大气、敢做敢当。窦凤霞饰演的“涂娇”心直口快、心地善良,汇集了女性的美好品德,可信可亲。雷通霞饰演的“山戎”威风凛凛,自是传奇人物的典型,但也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并非铁石心肠。佟红梅饰演的“禹母”慈祥明理识大体,也是一位阳光、慈爱的母亲形象。戏中人对应身边人,忠实历史、观照生活,有理有据、有血有肉。

  主题挖掘深刻。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好看终是浅层审美,思想深邃才是价值所在。《大禹治水》围绕“大禹”治水的不同阶段组织的情节,从父亲因治水不力遭罚到“大禹”为苍生不顾生死、从“堵”的不断挫折到“疏”的豁然开朗、从遭人责难的痛苦纠结到挺身而出的无畏勇气,含蓄、委婉地表现出“大禹”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大公无私的“公仆”精神、潜心思考的探索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这些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大禹治水》以事喻理,让观众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艺术表现形式独特。《大禹治水》选用陇剧这一甘肃独有的戏曲剧种,再加上源于陇东道情的陇剧曲调悠扬婉转,旋律抒情温和,独树一帜,尽得风流。

  舞美设计恰当。《大禹治水》充满写意风格的舞美庄重大气空灵,很好地表现了上古时期时空中的蛮荒空寂。服装设计也是别出心裁,以黄土的黄褐色为主基调,很好地营造剧情气氛。

  把熟知的文化元素作为创作题材需要勇气,把熟知的题材做出陌生感需要智慧,而在陌生感里透出美感,则需要有对生活深刻的体验才行。陇剧《大禹治水》的创作,使单纯的传说以剧的形式立在舞台上,变得可触可摸,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同时,该剧也使华夏传说成功落地甘肃,是文旅融合的又一新实践。

  (本文配图为陇剧《大禹治水》剧照,由甘肃省陇剧院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