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会宁:撂荒地变“良田”乡村振兴添活力

22-07-12 16:18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保护农业耕地就是保障农业发展的基础。会宁县把开展“撂荒地”整治作为粮食生产安全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抓手,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在会师镇的山川田野间,原本抛荒的土地今年都换上了彩色的“新衣”,焕发出喜人新颜。记者跟随会师镇高庄村村民高仕贵来到他的田间地头,看到玉米枝叶随着微风荡起层层波浪,绿油油的马铃薯花期正盛,望不到边的麦田已渐渐泛黄......一个个致富“良田”,将田间地头装扮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高仕贵说:“自去年撂荒地整治以来,我们这个撂荒地基本上清理完了,现在种着有小麦、小杂粮、扁豆、胡麻以及荞麦、洋芋、苞谷这些。从整治以后,撂荒地少了,粮食产量就增加了,种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对农民实实在在有好处。”

  “人都要吃饭,种粮吃饱肚子最重要了。”村民王林对生养他的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原来看到大量土地长满荒草,心里非常着急,但自从政府整治撂荒地之后,以前荒废的土地如今种上了许多农作物,绿油油的苗子看着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一个劲的说这才是农村该有的样子。他说:“现在我们村在镇领导的领导下,四五百亩的荒山地经过整治种了甜荞,收入也客观,水土保障也良好,道路畅通,老百姓还能受些益。一年种上,长势各方面都好,环境也好了,老百姓看着也高兴起来了。”

  沿着会师镇的盘山公路一路上山,便可看到千亩小麦随风摇摆,泛着金灿灿的波浪,一眼望不到尽头,可谁也想不到,眼前的丰收田以前还是撂荒地,如今被拼凑成了乡村振兴的“新大陆”。据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介绍,合作社通过把整治过的撂荒地资源组织起来,集中抱团,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种植,让目前合作社种植的包括小杂粮、西葫芦、小麦、马铃薯、莜麦等在内的2.2万亩农作物“生金变现”,使村民们实现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李德明说:“我自从2016年开始,每年500到1000亩开始整治撂荒地,今年特别多,今年在会师镇五个村将近整治了16000亩荒地。前几年流转整治的撂荒地种了春小麦和马铃薯、西葫芦,在高庄村和范湾村种了一万多亩的撂荒地,今年边种植边耕作,现在种的小杂粮长出来了。”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会师镇紧盯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全镇撂荒地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采取动员农户复耕复垦、委托亲友代耕代种、大户流转复耕、合作社代耕代种的办法,使撂荒地整治落到实处,让撂荒地变成“增收田”,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力促全镇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会师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朱朝妹说:“咱们会师镇从2020年开始整治撂荒地,主要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还有就是农户自耕自种和亲戚朋友代种几种方式开始整治。咱们今年总共整治了1.3万亩,以后咱们会继续排摸整治,把土地全部利用起来。”

  手里有粮,心中才不慌。会宁县切实担负起稳定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做足“土地文章”,在“产中培优,优中增收,收中扩富”,激发农民群众向撂荒地要效益、要增收的信心和动力,真正让“撂荒地”变成“小粮仓”。现在,一块块“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新活力,不仅为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更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强大的农业基础。

  通讯员 梁晓燕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