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千万别乱用
微信大家都用,熟练使用各种表情包,也成了交流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表情包使用不当,就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成为“呈堂证供”。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18年以来,全国共有158起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其中2018年8件、2019年23件、2020年66件、2021年61件。
微信表情符号被写入判决书,原因多是案件当事人使用表情符号产生分歧,进而衍生出纠纷、侵权甚至违法犯罪等问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将微信聊天记录与微博、电子邮件、电子支付记录等并列,作为电子证据。同样,人们聊天时随手发出的表情符号,也具有法律效力,行为人必须承担其产生的法律后果。
表情包最早起源于一位美国人发明的笑脸符号,之后衍生出颜文字、笑脸、绘文字、图文叙事以及动态图片等各类表情包。2014年起,Emoji搜索引擎的创始人甚至将每年的7月17日定为“世界表情包日”。而表情包的真正盛行源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用户不仅能使用软件自带的表情包,还可以发布自己设计的专属表情包。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4351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41%的受访大学生经常使用表情包,10.25%有时使用,1.79%很少使用,仅有0.55%受访者完全不使用表情包。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
表情包挺好,但是使用不当,真的会有大问题。因为表情包的内容和解码的过程都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双方交流中的误解与偏差。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视频截取,表情包终究只能算一种浅层次和碎片化的表达,无法替代文字成为沟通的主要内容。况且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取向的群体,也会有不同的使用偏好乃至使用“礼仪”与含义。比如,一个“叼着烟”的表情包引发了制作者和使用者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是“很酷”,但制作者却说是希望人们戒烟。另外,对于“笑哭”“炸弹”等表情符号的含义,不同的人看法也不一样。更为可怕的是,一些人在制作与使用真人表情包时,为蹭热点而践踏道德底线,为博眼球而不顾公众情感。韩红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的画面被制作成“韩红听了都想打人”的表情包,纪录片《二十二》中“慰安妇”受害老人被制作成带有戏谑成分的表情图像……此类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有违社会公德的表情包,不仅销蚀社会的价值认同,更把网络环境搞得乌烟瘴气。几年前,一名中国留学生遭遣返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当时,涉事留学生在墨尔本机场被海关人员拦下,要求抽查手机内容,结果在其微信里发现了涉嫌违规的视频和表情包,导致这名留学生无法入境,并被遣返。
表情包是创新的产物,促动着我们的大众娱乐发展。但是,必须接受规则的护航,不能随意踩线、任性而为,否则,就等着官司上门吧。
小马飞刀
- 2022-07-03发挥留抵退税政策雪中送炭的作用
- 2022-06-20【陇上评论】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
- 2021-06-23感怀伏羲功绩 传承中华文明
- 2022-06-14【陇上评论】坚定信心稳经济 全力以赴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