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散文】魅力红河、山水田赵

22-06-24 11:1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刘存锁 

  在黄土高原的群峰深处,泾川北塬红河岸边,有一个七八千口人的小乡,虽名不见经传,但从西边的姚哈村到东边的杨吕村,都被乡村干部和群众“折腾”地风生水起。

  进入红河乡,街道整洁,卫生环保。仰望,绿茵茵天,风飘动白云;平视,群山砥荡,麦花飘摇,禾谷疯长;低头,清清河水东逝,岸边绿树成荫,草长莺飞,嫣然一片生机。红河的山、红河的水、裸露的岩石、河床变幻着神奇的梦,闪回地球的童年。这里没有污染,没有浮躁,天地的原创是那样的纯净,有形和无形都闪烁着真实的灵魂。据乡上领导介绍,虽说地方癖壤,但这里的文化底缊还是非常深厚的,出了许多治国泽民的精英。有在京城和省城的司局级官员,还有在县城部门的20多名科级干部,县城两个中学的校长也来自这里。

  走进红河田赵,水清树绿,望眼北山黛染一片,林中鸟儿稠啾,看不见丁点儿黄土,几只野山鸡飞起又落下。树色拉开层次,让人养眼,饱和的氧份子直钻鼻孔,吸一口新鲜的空气,让人爽心悦目。沿北山边一股山泉顺石槽向下流淌,水的流动抒写了这里的清幽。溪水在山下储蓄成两个池塘,池边垂钓者持杆放线,待鱼咬钩。这个寓休闲、纳凉、旅游为一体的田赵村,让人们把狭窄楼阁里的烦恼挤落,让人来一个自然的回归。提起田赵,我并不陌生,这里曾经快活与艰难交替并存,现实的劳作中点缀着一些神化般又真实的传说,思绪在仙境与人间的长廊里往复穿行。二十多岁那年,我陪省报记者赴田赵采访支书田沛与妻子魏玲娃。为了发展村域经济,发动群众广栽果树,但山陡路远,山这边居住的人要绕山挑粪去山那边劳作,人们往往日出而去日落晚归,很不方便。田沛和妻子魏玲娃,一镢头、一铁掀,车推人挑,黑明昼夜,用一年时间,从南山向北山打通了一条数公里的通洞,方便了群众。人们劳动便从山肚子里出入,从此这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愚公村,田沛也成了州里有名、县里有榜的当代“活愚公”。记得采访完那天,村民们赞扬田支书的大拇指翘个不停。中午一位老大妈硬留下我们吃他们的家常饭,男主人走到门口葱地里用铣一剜,一把把水灵灵地小葱便摆在了厨案上,拔几个地埂上的水萝卜,那个新鲜是城里的记者从没见到的。开饭了,烟是“金丝猴”,饭是油泼辣子细长面,先汤的、后干的;先窄的、后宽的,我们盘腿坐在窑洞的土坑上,吃的打着饱嗝儿,那个口感甭提多带劲了,让人数十年回味无穷。

  山的刚毅、水的温润,造就了红河男人坚韧不拔的毅力,也孕育了红河女人的贤淑与静美。

  这天,红河乡正在这里举行“浓情五月·弘扬孝老爱亲”倡树文明乡风主题活动,来自全乡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胸前被书记乡长给佩戴上一枚飘着艾草味的大荷包,时值盛夏天气炎热,老人虽说热得手当扇子甩,但从乡上领导关爱的眼神中读懂了政通人和、文明淳厚的乡风,心中有一种想长寿的欲望在心中热乎乎地升腾。

  此情此景,舞蹈队开始画妆、换衣,义务为在场的人们跳起了《中国脊梁》《骏马》等舞蹈。同行的同伴拿出随带的乐器为人们助兴,演唱了几段大秦腔,此时的田赵强歌劲曲与鸟鸣共振,秦声秦韵荡过了红河。

  活动结束,人们还不愿离去,进山赏幽静,登楼观风景,坐径拍抖音,合影发快手,听山涧水声潺潺,看青山绿之临盆。

  夏风的吟唱在这里飘乎,池塘与纵林的画面,让一路奔来的游人把干渴疲惫消失在恬静、舒畅与愉悦之中。

  脚下的田赵,如襁褓里的婴儿,被青山呵护、被绿水哺育,延续着山的阳刚、抒写着水的柔润,倾吐着饱氧的绿汁,让人心灵关闭的窗一扇扇打开。助兴写一首小诗,唱给红河:

  一往无际的黄土坡

  沟壑连着沟壑

  祖祖辈辈的山里人

  曾在这里生活

  路是羊肠道

  地是滚牛坡

  辛勤的汗水撒湿黄土

  只为明天的好生活

  活着离不开黄土坡

  一辈辈善良的人也被黄士淹没

  如今清清红河水向东淌

  滋养出勤劳的好儿郎

  铁锹让刺槐在沟岔里长

  锄头让野山桃吐一抺红

  哎我红河的黄土坡哟

  春天里总会长出嫩芽

  秋天里会结出硕果

  布谷空山声声啼

  香瓜镶嵌脂米糖

  黄坡十里细柳枝

  龙王桥上蜂畅漾

  保住了流失的土哎

  锁往了山梁的风

  锄把子扣出杨吕的太阳

  电吉它弹醉吴家的月亮

  烤鲤鱼抚平了农人胃

  农产品飘过太平洋

  山里人吼一声秦腔绕山岗

  太平盛世牵手奔小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