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说】让莫高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原标题:让莫高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王慧慧
坚守大漠,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执着品质。
甘于奉献,就是潜心治学、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无私精神。
勇于担当,就是不忘初心、为国尽责、勇挑重担的使命意识。
开拓进取,就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这是莫高精神“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16字的基本内涵,也是对敦煌事业发展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
从艰难起步,到曲折探索,再到蓬勃发展,78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深居大漠,谱写了令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与时俱进的石窟发展之路,让沉积千年的莫高窟盛世重光。
他们如荆棘、似胡杨。78年来,代代莫高窟人扎根于敦煌鸣沙山与三危山间的山谷中,用青春和汗水、坚守和奉献,深耕大漠,孕育凝结成一种熠熠生辉的可贵精神品质。这就是莫高精神。
“莫高精神,难在凝结,贵在薪火相传。”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颇有感触地说,莫高精神是敦煌研究院七十八载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和澎湃动力,也是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促进世界文明共融的强大力量。
忆往昔,薪火相传凝结莫高精神
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被任命为所长。至此,敦煌石窟结束了荒芜凋敝、无人管理、任人劫掠、任凭破坏的历史。
常书鸿、段文杰、霍熙亮、欧阳琳、孙儒僩、史苇湘等一批前辈专家,满怀对敦煌艺术的热爱,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克服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经费不足、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笃定坚守,担负起保护敦煌石窟的神圣使命,开启了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征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1950年敦煌艺术研究所重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视察莫高窟,并对各项工作作了具体的指导。
这期间,李其琼、关友惠、刘玉权、李贞伯、万庚育、李云鹤、贺世哲、施萍婷、李永宁、孙修身、樊锦诗、李最雄等一批专家学者响应祖国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到莫高窟。
而这时期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并未有大的改观:与家人分居几处、子女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等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但与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位先生一样,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怀着对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的热情和决心,白天窟前清沙、植树放羊,晚上挑灯夜读,勤勉钻研,一待就是一辈子,成为名副其实“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莫高窟人却书写了一份份精彩的“敦煌答卷”,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各项事业发展的基业,为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成了石窟崖体的抢救性保护、壁画现状的调查、病害修复技术的探索、保护规划的编制、开启了从抢救性保护迈向科学性保护的新阶段。
——开创了石窟壁画临摹方法,开展原大整窟临摹,使敦煌石窟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创办了《敦煌研究》期刊,举办敦煌学学术研讨会,出版《敦煌研究文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等一批敦煌学研究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敦煌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在众多大学毕业生偏向选择在大城市绘就锦绣人生的大背景下,仍有不少青年学子,受敦煌事业的吸引和莫高精神的感召,舍弃繁华都市,甘心情愿来到莫高窟,继承发扬莫高精神,运用数字科技,开拓创新,做新时代的“守窟人”——
他们,与时俱进,创新旅游开放模式,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提升文化弘扬质量,扩大敦煌文化辐射范围和传播受众,打造精品文化研学品牌,开展敦煌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构建院属石窟“云展览”模式。
他们,将科技创新与石窟考古相结合,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撰写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科学方法,加强国内外特别是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学术交流,开展多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他们,引领文博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建立石窟文物预防性科学保护体系,领跑石窟文物保护技术和水平,加强石窟寺文物保护利用……
78年,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而莫高窟正当年华,欣欣向荣。正是一代代莫高窟人以满腔赤诚、实干笃行写就了莫高精神。继而,这种精神升华为一种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戈壁荒漠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今朝,代代传承践行莫高精神
择一事,终一生。多年来,几代莫高窟人勇担时代使命,躬身践行莫高精神,以执着的信念和满腔的热诚,筚路蓝缕,锐意进取,精心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遗产,使敦煌研究院发展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排头兵,被国际上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精心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典范。
沉甸甸的奖牌,是最好的注脚。
敦煌研究院先后荣获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中国质量奖、亚洲质量创新奖;被国家相关部委批准认定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和国家一级博物馆。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甘肃省委宣传部授予“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称号。
名誉院长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和“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等荣誉,李云鹤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
奋进发展的敦煌研究院,肩负起更多重任;奋力前行的莫高窟人,也赋予莫高精神新的使命担当。
2017年,甘肃省政府将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整建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希望敦煌研究院发挥龙头作用,让“石窟航母”扬帆远航。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首站就选在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召开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研究院几代人秉持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在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这一系列的荣誉是党和国家对敦煌研究院几代莫高窟人奋斗业绩的高度评价,是党和国家对莫高精神的充分肯定,也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和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任务研究部署的高度上对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精神的新要求和新期许。
展未来,生生不息光大莫高精神
今天,莫高精神作为莫高窟人奋斗历程的精神结晶,已经成为全国文博行业所共有的一种精神,是甘肃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时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
发扬莫高精神,对于服务“一带一路”,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促进世界文明共融等具有重要意义。
知重负重见本色,鸣沙脚下绘新图。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莫高精神,扩大莫高精神的影响力,并不断挖掘、赋予莫高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讲好敦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敦煌研究院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任务。
身边的榜样最有力量。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不断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莫高精神学习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挖掘、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学习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莫高窟人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以典型引路,向榜样看齐。通过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身边典型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朝着“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目标要求奋进。
同时,鼓励更多人争做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践者、贡献者、引领者,争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展览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021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开始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以莫高精神为主题的展览和专题讲座,在全省掀起了学习践行莫高精神的热潮。目前,“莫高精神主题展”不仅在天水、武威、庆阳等我省20余个市县举办,而且在上海、北京、深圳等5省市成功举办,莫高精神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到省外,获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此外,敦煌研究院还创作发布了以莫高精神为主题的新闻报道、网络推文、短视频等作品,并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以莫高精神为主题的进校园、党课讲座、读书分享会等宣传教育活动,推动莫高精神传播开、走出去,以多样化的活动载体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78年来,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秉持莫高精神,怀着对敦煌文物事业百折不挠的执着和为国家、为民族的使命担当,不断把事业往前推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莫高窟人将进一步继承发扬莫高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谱写出属于新一代莫高窟人的崭新篇章,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敦煌研究院 组稿 统筹: 杜鹃
- 2022-05-12【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让革命文物绽放时代芳华
- 2022-05-12【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成果 更好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 2022-05-12【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让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时代光彩——甘肃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综述
- 2022-05-11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汉简里的楼兰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