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中央媒体看甘肃】扶贫车间筑梦乡村振兴

22-05-10 19:4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编辑:陈世赟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六峰镇腾达实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2020年5月26日摄)杜哲宇摄/本刊

    ◇截至今年3月底,甘肃省已转型认定2274个乡村振兴就业工厂,累计吸纳就业8.2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04万人    

  ◇在脱贫攻坚五年过渡期内,甘肃省将从就业奖补、税收优惠、员工培训、金融厂房等方面继续对扶贫车间等就业帮扶载体予以支持,推动扶贫车间发展行稳致远    

  扶贫车间是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和重要资产,在保障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甘肃省最早开设扶贫车间的天水市甘谷县调研发现,这里一批扶贫车间平稳运行,帮助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在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新阶段,甘肃省着力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持续发挥扶贫车间价值,努力把车间打造成促进稳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人随厂走”到“厂伴人迁”    

  今年是牛莉娟在家门口工作的第4个年头。家住甘谷县六峰镇的牛莉娟曾在广东一家服装厂工作3年,为陪伴孩子选择返回当地,此后一直在家务农、打零工补贴家用。直到2018年,六峰镇开办了扶贫车间,牛莉娟报名成为一名缝纫工人。“这回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打工挣钱。”牛莉娟说。    

  甘谷县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全县常住人口50余万,劳务输出历来是甘谷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劳务输出在创造收入的同时,也伴生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张维林是甘谷县知名的“劳务红娘”。2016年,张维林回乡发现,随着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不少妇女不再外出,沉淀下来大量未就业的陪读妈妈。    

  “我时常思考能否厂随人走,把生产车间搬到甘谷来?”张维林利用积累的资源,动员苏浙沪一带的服装企业到甘谷投资。2018年5月,甘肃首个扶贫车间在甘谷县大庄镇大庄村挂牌启动。截至目前,甘谷县有扶贫车间98家,其中三分之一为服装加工类,带动就业3800余人。    

  以此为代表的甘肃扶贫车间还有效破解了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的增收难题。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或进城转移就业,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残疾人等群体,这部分人脱贫难度大,建在村头的扶贫车间把工作送到了家门口,长久以来农村劳动力“出去打工顾不上家、照看老幼挣不到钱”的问题得以缓解,真正做到了务农、务工和顾家三不误。    

  记者走访发现,在当地,运行稳定的扶贫车间大都与产业链关系紧密、匹配劳动力属性、符合当地特色和传统。据甘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经过几年运行沉淀,当地分类施策,建立多种新型扶贫车间。    

  例如转型了一批“作坊式”车间,将部分发展规模较小、就业人数较少、生产类型单一的扶贫车间转型为就业帮扶车间,保持稳定运营生产,继续吸纳困难劳动力;再如发展了一批“子母式”车间,鼓励支持孵化基地、龙头企业、集团公司新建创业孵化车间,形成“1+N”的“子母式”车间发展新模式,将车间生产环节设在母公司,加工环节设在乡村子车间,发挥一孵多、一带多的连锁效应;此外还升级了一批“标准化”车间,将运营规范、前景广阔、条件成熟的扶贫车间纳入“小升规”培育计划,不断优化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品牌,引导扶贫车间升级为乡村振兴就业工厂。    

  截至今年3月底,甘肃省已转型认定2274个乡村振兴就业工厂,累计吸纳就业8.2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04万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了基础。    

  找准转型升级生态位    

  一些扶贫车间的经营者和受访专家认为,扶贫车间到就业帮扶车间、乡村振兴就业工厂的转型升级不是简单更名,挂牌了之,关键是找准扶贫车间在产业布局中的生态位,方能长久存续,确保关联群众获得稳定收益。  

  ——产业工人孵化器。    

  32岁的蒋雪燕曾经是留守在家的陪读妈妈。去年初,经过三个月的带薪培训,她顺利应聘成为甘肃零玖叁捌服饰有限公司的一名缝纫工。    

  公司长期参与扶贫车间运营的负责人马宝军认为,扶贫车间完全有可能成为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孵化基地。近几年,甘谷县在服装加工领域探索“企业+学校+员工”的培训模式,近三年累计培训超3000人次,培育形成了一批高水准、高技能、高素质的服装加工人才。    

  张维林说,下一步深化技能人才培育,解决培训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向企业放权,由企业自主选择和实施培训。    

  ——产业转移承接地。    

  马宝军及部分受访者认为,受一些因素影响,部分外溢至东南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回归,西部省份应抢抓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承接部分生产环节的有序转移。    

  以甘谷县为例,当地可依托较为成熟的服装加工产业,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积极推动服装产业由原来的半成品代加工向全产业链发展,将扶贫车间业务范围覆盖到面料裁剪、整衣缝制、锁眼钉扣、整衣熨烫、辅料生产等各环节。    ——乡村振兴助推剂。    

  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人的回归、业的重构、场的再造。近年来,开在村镇的扶贫车间,既能通过产业吸引技术、资本、人才回流,繁荣村镇,也为部分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抓手。    

  扶贫车间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农村产业布局,还激活了农村部分闲置房屋、闲置土地,使其成为生产要素,盘活了资源资产,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张维林认为,下一步可以继续挖掘和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关联产业,推动扶贫车间融入地方特色产业体系。    

  优化成长运行生态圈    

  经过多年实践,越来越多扶贫车间的运营者和相关部门意识到,要想扶贫车间行得稳、走得远,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带动高质量就业,关键在于维护、优化、健全扶贫车间成长运行的生态圈。    

  扶贫车间自身筹资空间有限,在建设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场地租赁、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原料采购等。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调研显示,甘肃省绝大多数扶贫车间都存在资金短缺、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张维林建议,现阶段相关部门应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扶持关联企业,支持政策性银行“伸腿下乡”,为关联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帮助企业打通产销上下游,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扶贫车间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受访专家建议,政府应做好扶贫车间全流程监管。进入环节审慎选择、严把入口,有污染、有危害,又不具备去污能力的项目和车间坚决不上;日常运营加强生产全过程监管,有污染行为、消防隐患的及时关停整改,警惕工业下乡演化成污染下乡。    

  从多地实践看,企业有意愿、劳动力充沛,群众有想法且有能力承担相关工作时,才能一拍即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转型中,扶贫车间需要进一步整合洗牌,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采访中,有专家表示,相关部门对于扶贫车间建设的认识需要转变,扶贫车间不是关不得、停不得,经得起市场考验,才可能行稳致远。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称,在脱贫攻坚五年过渡期内,甘肃省将从就业奖补、税收优惠、员工培训、金融厂房等方面继续对扶贫车间等就业帮扶载体予以支持,帮助其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继续吸纳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就地就业、稳定增收。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