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武都:让“沉睡”土地焕发新活力

22-04-21 16:43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近年来,武都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粮食安全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全面保护耕地地力,积极培育壮大“3+6”农业产业体系,立足全区实际,统筹规划、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农村耕地撂荒整治行动,让荒地真正“活”起来、种下去,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连日来,武都区把撂荒地整治作为稳定粮食安全生产、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重要举措,各乡镇积极组织镇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逐户、逐块地毯式核查,建立台账,落实“一户一策、一地一策”整治措施,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的重要性,对于整户外出、无劳力不能耕种的,动员流转,收归村集体统一开展全程托管服务。

  走进马营镇,旋耕机在紧张作业,撂荒的土地大部分已被整治成了平整松软的农田,目前已开始覆膜耕种。

  荒地重获“新生”,焕发活力。梁塄坎村村支部书记王余社正在自家的撂荒地里平地,覆膜,他打算在这块覆膜地里种些蚕豆。“这个地收拾起来比普通土地费力气些,现在我们把地耕了,杂草也清理干净了,地整完之后种些洋芋、大豆、小杂粮之类的,慢慢恢复肥力,撂荒地都会变成好田。”王余社表示。

  为切实做好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武都区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在摸清撂荒底数、分析撂荒原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悬挂横幅宣传政策、进村入户讲解政策等方式广泛宣传,为后续各项工作高效推进筑牢根基,并通过“督促群众复耕复种+合作社托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确保撂荒地整治真正取得实效、落到实处,真正让“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根据地域特点,武都区以整治撂荒地为契机,分品种打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区,以安化、鱼龙、甘泉、柏林等乡镇为主,打造米仓山系红芪优势产区;以龙凤、玉皇、郭河、三河、外纳等乡镇为主,打造半山干旱地区黄芪优势产区;以马营、池坝、隆兴等乡镇为主,打造的高寒阴湿纹党参当归大黄优势产区。按照花椒种植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间特点,根据不同的种植区域条件差异,按照植株高低、根系深浅搭配为原则,创建花椒+小麦+玉米、花椒+小麦+蔬菜、花椒+小麦+荞麦(大豆)、花椒+马铃薯、花椒+小麦等椒粮套种“1+2、1+1”模式,通过优化农业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增长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据了解,全区在疑似撂荒地41.18万亩中核减退耕还林面积16.47万亩,实际疑似撂荒地面积为23.3819万亩,已完成整治23.379734万亩,未完成整治0.002166万亩,预计四月底全面完成。

  通讯员 周红霞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