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沉 服务上门 零距离化解“登记难”
原标题:干部下沉 服务上门 零距离化解“登记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办了很多年房产证,跑了无数次窗口,都没办下来。这次干部主动到家里讲政策,帮助我们准备办证手续,不仅把证办好了,还送到了家里。”4月20日,兰州市城关区水岸茗苑小区6号楼住户吴仲英在提交资料短短两个月后,就领到了苦盼7年多的房产证。
这两天,社区工作人员和企业派驻小区的代办小组一起,为水岸茗苑小区第一批215户住户发放了房产证。
兰州市城关区,辖区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项目主体多样,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复杂,已确认的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住宅项目涉及300余个11万余套,是兰州市乃至全省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的“主战场”。
自去年以来,如何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化解工作,成为城关区上上下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让干部下沉,送服务上门。城关区依托社工委、‘小兰帮办’和楼院长、网格员、驻守干部等资源,组建了200多支服务小分队,为群众提供‘带办、帮办、登门办’服务,全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城关区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贾炳智介绍,为了让干部下沉一线,20多人的化解办有15人长期驻守在各街道。
“想起十多年前办房产证的各种繁杂手续,我基本上就没想过能拿到房本子。”水岸茗苑1号楼住户高宗莲说,如今要照顾家里生病的老伴,根本无暇顾及这些,没想到工作人员上门拿走资料不久,今天就送来了房产证。
“从办证到领证,全程就跑了一趟。”不用费心就顺利拿到房产证,是城关区很多办证住户共同的感受。
干部替群众操心,让群众省了心;帮办小分队替群众跑路,让群众少跑路。
“我们社区聚焦化解工作,由党工委、小区开发商企业党委和社工委三家协同配合,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原则,全程上门为群众解决办证困难。”城关区张掖路街道山字石社区书记杨静介绍,截至目前,社区已完成215户居民的核税发证工作,其余140户的核税发证工作5月底前就能完成。
“证缴分离”“证改分离”“一事一议”……针对不同街道社区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城关区各街道积极探索最有效的途径攻坚克难。
“化解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我们就挨家挨户走访群众做问卷调查,研究方案解决困难。”酒泉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英说,社区为此专门成立了由社工委、驻守干部、退役军人和“小兰帮办”4支队伍组成的“个性化问题”攻坚组,上门为群众提供服务。
雁北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兰婷告诉记者,为了提升代办、帮办服务质量,街道专门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学习网上核税缴税知识,按照不同社区从易到难逐步推进,针对难点堵点分类攻坚,完成首次登记3263套,首次登记率91.22%,成为城关区化解工作进度最快的街道。
通过推进化解工作,党委政府、企业和群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一些开发企业也开始积极响应化解工作。张莉丽是兰州建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职员,从去年12月起,她和7名同事被派驻城关区,负责帮助各街道相关小区住户办理房产证。
“以前我们的办公地点都在办事窗口,现在直接到了群众家里。”张莉丽说,住户只要交齐资料,就可以安心在家里等着拿证。
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包抓项目,化解工作的推进力度,直观反映出各级党委政府用情用力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决心和担当。
房产证送到群众家,化解工作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城关区完成首次登记74247套,转移登记58260套,首次登记化解率54.9%,转移登记化解率42%。
在推动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化解工作的实践中,城关区精准施策、多方联动、科学推进的工作模式,是全省各地全力推动落实化解工作的一个缩影。
我省在化解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的过程中,直面社会矛盾,打破政策瓶颈,既谋新事又理旧账,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不仅让老百姓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还为解决同类问题和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截至4月8日,全省累计摸排问题房屋86.15万套,已化解70.89万套,首次登记化解率达到82.29%,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近日,我省又出台《推进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调整办事窗口、整合业务流程、加强平台协作、强化监管约束,推进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缴费“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力争自2023年1月1日起,各市州、县市区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新建商品房全面实行“交房即交证”。
- 2022-04-07【短视频】一季度甘肃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开门红”
- 2022-04-20甘肃省1.87万个退役军人服务机构信息实现在线查询
- 2022-01-11【兑现庄严承诺 办好为民实事】甘肃:保障性住房让忧居人圆了安居梦
- 2022-04-20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推进体育强省事业——甘肃省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为契机推动冰雪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