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折垣王献狮记
文物简介
木简1枚(出土编号:Ⅱ90DXT0214S:55),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长7.5、宽1.8、厚0.2厘米。木简上下残断,三行书写,简文字残泐,但基本内容清楚。简文作“其一只以食折垣王一人师使者,□只以食钩盾使者迎师子,□以食使者弋君。”简中的“折垣”之国在史籍中未有记载,属汉时西域国名无疑。“师子”即“狮子”;“师使者”可能指折垣王遣送师子的使者;“钩盾”是少府属官。这枚汉简记录西域折垣王派使者献狮子,汉朝派钩盾使者前往迎接。史书中仅有东汉时期西域诸国献狮子的记载,而这枚简证明西域诸国献狮子早在西汉后期就开始了。该简文为研究悬泉置的传舍制度、汉代西域诸国献畜的管理、西汉王朝与西域关系,以及丝路沿线东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文大意
这枚简记载的是折垣王派遣使者向汉朝贡献狮子,汉朝派遣少府属吏钩盾使者前往迎接。该汉简是西域国家向汉廷贡献狮子的记载,极为珍贵。一般的献畜安置于中央设在河西各郡的厩苑中蓄养。稀见、贵重的奉献物要带到京城“面呈”皇帝,即所谓的“诣行在所”。汉廷这次派出迎接的是“钩盾使者”,钩盾这一机构主管长安的近池苑囿,供皇家玩赏的奇树珍果、奇禽异兽都应在其所职范围之内,与设在远郊或三辅外各郡的中央苑囿不同。钩盾使者应是由钩盾这一机构派出迎接狮子的临时使者,这也说明折垣王奉献的狮子要安置在长安近池苑囿。
阅“牍”延伸
狮子,古代波斯语音译,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写作“师子”。中国不产狮子,狮子曾分布欧、亚、非三洲大多数地区,历代学者都认为中国早期的狮子多来自西域。郭璞注《尔雅》曰:“(狻麑)即师子也,出西域。”明李时珍曰:“狮子出西域诸国。”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使得西汉人了解到中亚的政治形势、民族分布等概况。张骞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乌弋山离的记载,但并没有提到产狮子。在此之后,陆续有其他使节到过乌弋山离,才了解到该地产狮子。在我国历代文献中,关于狮子的明确记录,最早的见于《汉书·西域传》:“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师子、犀牛。”综合研究推测此简年代在公元前48—前13年之间,“折垣”或即史籍中称作“乌弋山离”的塞人国家,是南迁的塞人在原属安息的地界建立的王国。
从甘肃出土的汉简内容来看,以献畜为职责的西域使团入关后,需要接受敦煌郡有关部门(玉门关、阳关)的清点和沿途接待厩置官吏的查验登记。沿途厩置对献畜进行登记、校验,逐级上报。像橐他、驴等一般的献畜,可能由昆蹏官等中央设在河西的厩苑评估收纳。狮子、大宛马等罕见的奉献物,则由安置地派出专使来迎接,最终安置于长安近苑。《汉书·西域传》记载:
自是之后……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进贡的狮子一般在皇宫饲养,供帝王和贵族观赏。此外《三辅黄图》中提及汉长安城奇华殿附近兽圈内有狮子与大鸟:“奇华殿,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师子、宫马,充塞其中。”这说明在武帝时期狮子己经来到中原,成为皇家园林专门饲养的一种珍奇动物。安置在长安近苑,以便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和四夷之客玩赏。
虽然西汉时就有产狮地及狮子的记载,但有记载的贡狮却是始于东汉时期,该时期的贡狮共有四次。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年底,“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贡狮。章帝章和二年(88年)二月,汉章帝去世,汉和帝继位,这年年底,“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扶拔。”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冬十一月,安息国遣使献师子及条枝大爵。”东汉的最后一次贡狮在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疏勒国献师子、封牛。”疏勒在今新疆地区,并不产狮子,其所贡之狮也有可能从邻近的中亚得来。
虽然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西域诸国才开始贡狮。但国人对狮子形象的认识,早在先秦就有了。狮子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狻猊”“狻麑”“师子”等,狮子在先秦文献中称作“狻猊”。《穆天子传》记载:“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狻猊,师子,亦食虎豹。”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一说是第五子,另说是第八子)。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尔雅》只记载狻猊,未见师子,可知西汉初年师子一词尚未传入中国,也可得知悬泉置出土的狮子简时代较晚。《汉书》记载贡狮为师子。但是同时期的《说文解字》中的“师”字无“师子”的意思,可见师子一词虽已传入但还未普及。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四次贡狮,都以“师子”记载。可见,最迟到东汉末,师子一词开始取代狻猊(麑)成为最普遍的名称。
古狻猊墨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师子在宋以前包括宋代史料中经常使用,可以肯定的是“师子”是当时正式场合使用的较为书面的狮子称谓。相关史料的宋代刻本中都是用“师子”一词,而同样的书籍明刻本中就成了“狮子”。所以至少在宋以前的文章书籍中都是使用“师子”一词,尚未出现“狮”字。
虽然通过入贡获得的狮子数量并不多,但影响深远。汉元帝的渭陵寝殿遗址出土了一批玉兽,其中有两件带翼龙角的玉狮,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的特征。所以说至少在西汉晚期己经出现的狮子的艺术品。在安徽阜阳南郊红旗中学中发现有铜质翼狮,四川出土东汉陶制翼狮。新疆尼雅东汉墓出土有带狮子图案的棉布残片。河南、陕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都出现浮雕石狮子图像。此外,年代约在东汉桓帝时期的河南南阳宗资墓前有石狮。据《后汉书·灵帝纪》中记载,“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日‘天禄’,一曰‘辟邪’。”文中的天禄、辟邪即今所见的狮子石雕。
东汉石辟邪 | 图源洛阳博物馆官网
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时朝贺置酒为乐,“常从象人四人”,三国魏国人孟康解释象人“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即扮演鱼、虾、狮子进行表演的艺人,这里的戏师子可能就是最早的狮子舞。可知在汉代至迟三国时可能已有装扮成狮子的表演。
莫高窟第275窟西壁交脚菩萨旁边的狮子 | 图源《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
狮子和佛教基本同时传入中国,狮子不仅作为佛教护法者,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因此在宗教图像中常见狮子的形象。如敦煌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公元401—439年)中的彩塑交脚菩萨两侧,各立一只狮子。甘肃武山县“拉梢寺”(北周武元年公元559年)北峭壁的巨大佛像浮雕下方佛座上有莲花、大象、卧狮、卧鹿等。敦煌榆林窟第25窟(吐蕃时期公元776年)绘有胡人牵狮图。
榆林窟第25窟西壁北侧 文殊变中的狮子 | 图源《安西榆林窟》
随着佛教的传入,特别是佛教文化的盛行,对狮子的崇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于佛教文化的中国狮子文化。汉时一些官宦之家及宫廷的四门、里坊门前都立有石狮。至唐时宫门四面列置的石狮已不止一对。唐代绘画作品也有狮子图像,如隋曹不兴《夷子蛮兽样》、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张萱绘《拂菻图》、周昉绘《拂菻图》和《蛮夷执贡图》都有狮子的形象。
石狮子门枕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直至后期,达官显贵之家门前的石狮数量和造型都有严格的要求。居门右侧的是雄狮,雄狮左前爪下踏一只球,雄狮脚下的球既是权力又是统一寰宇的象征,俗称“狮子滚绣球”。居门左侧的是雌狮,雌狮右前爪下踏着一只小狮子,雌狮脚下的小狮则象征子嗣昌盛,俗称“太师少师”。此外,石狮头上的发髻(疙瘩卷)也有严格的规定。最高级别的皇室石狮头上有45个疙瘩,代表皇帝的九五之尊。一品官员的府邸门前的石狮头上有13个疙瘩,每低一级少一个,七品以下官员门口不得使用石狮。
故宫太和殿石狮子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国家不断有狮子入贡中国。伴随着狮子传入中国,罕见的狮子形象引起国人的兴趣,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狮形艺术品。随着佛教文化的盛行,狮子从宗教文化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狮文化。狮子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2022-04-20赋能“东数西算” 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 2022-04-20【溯源甘肃】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的民俗文化
- 2022-04-20让敦煌舞从壁画中走出来
- 2022-04-20甘肃张掖:发展设施农业 打造增收“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