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十年种下近200个足球场!他为家乡荒山“添绿增色”

22-03-14 14:51 来源:新华社 编辑:赵满同

  新华社兰州3月11日电(记者张文静、郭刚、王紫轩)40岁的闫鹏飞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熬的十年。

  这十年,他结下“树缘”,种树、养树、护树,周而复始,坚持不懈,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家乡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衣”。

   

  1月25日,闫鹏飞向记者展示他的种树成果。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闫鹏飞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通安驿镇黑家岔村。这里生态脆弱,干旱少雨。抬头是山,低头是山,山连着山。

  背靠荒山,难求发展。向往绿色,逃离大山。

  2000年,闫鹏飞来到距离家乡近200公里的省会城市兰州创业。在家人支持下,他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小日子过得不错。

  2012年,陇西县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开发。当地干部听闻闫鹏飞发展得不错,希望他能够返乡治理荒山荒坡,绿化家园。

  抉择之后,吃够了“黄土”之苦的闫鹏飞决定返乡植绿。当年,他拿出大部分积蓄,开始着手改造荒山、植树造林的二次创业。村里人在惊讶之际议论纷纷,不相信闫鹏飞能够在晒死黄鼠狼、兔子不出没的地方栽活树。

  闫鹏飞却雄心壮志,投入百万余元,改造2000亩荒山荒坡,同时流转了上千亩耕地,栽种了核桃树、杏树、云杉等树苗,希望探索一条以经济林和生态林为主的旱作林业发展新路子,既能绿化荒山,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旱地植绿,谈何容易。几经波折,闫鹏飞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家乡严酷的自然环境:缺水、缺路、山大、坡陡。

  “干土里栽树,是个无底洞。”家人也劝他及早抽身,甚至责备他不务正业,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天不下雨,雇车拉水;无路可走,投钱修路;荒山太陡,带头平整土地修梯田。面对困难,闫鹏飞没有退缩,决意闯出一番天地来。

  “从2012年到2020年,花钱从山下水站拉水拉了8年,全凭人力浇灌树苗。为了种树,还修建了10多公里的山路,把树当成孩子一样悉心呵护。”闫鹏飞说,多年来,他“拆东墙补西墙”,把服装厂的部分收益投到了“良心栽树”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闫鹏飞曾遭遇了“种树滑铁卢”——一场严重霜冻让他的心血几乎付之东流。

  树死了,再换苗补苗;人跌倒了,爬也要爬起来。心情跌到低谷时,他独自上山,低头垂泪。看着那些手把手栽活的树苗、看着使劲抽枝拔叶的树苗,他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希望。“把树种活”便成了他的信念。

   

  这是1月25日记者拍摄的闫鹏飞种出的山林。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十年来,闫鹏飞一直徘徊在“栽树、树死、再栽树”的循环中。在这片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他累计种植各类树木30余万棵,种下近200个足球场的林地,将绿色填满了家乡的沟壑与山丘。如今,昔日的荒山不仅变成了绿树环绕的山林,还成了周边群众的避暑胜地。

  陇西县通安驿镇马头川村党支部书记李生荣介绍:“从荒山秃岭到郁郁葱葱的山林,我们是见证人。这片人为打造的风景正是我们对绿色的向往。”

  荒山绿了,生态好了,就连当地的空气都变得湿润起来。一年四季,林间管理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给山区群众带来了就业机会。现在,每年约有百名当地农民和闫鹏飞一道,继续植树造林,携手添绿家园。

  随着生态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经济林为基础的林果产业初具规模。2018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闫鹏飞又在山下建成了有机肥料厂,为种植林木果蔬提供保障,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通安驿镇中川村农民姚燕婷变成了家门口的“上班族”。她在肥料厂工作,月收入达到了5000元左右,上班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播种造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闫鹏飞说,刚开始种树时,他为种树而种树,只想证明给别人看,可种着种着,种树就成了自己的使命。

  “再过几十年,这里可能会成为一片森林。”他说,“如果那时有人还记得我,那么自己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泪就都值了。这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成就。”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