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创新模式 凝聚“老兵”力量助力基层治理
原标题: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
创新模式 凝聚“老兵”力量助力基层治理
疫情期间值守卡口的杨家园社区志愿者
张贴通知
看书学习
积分册
中国甘肃网2月16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赵雨欣 文/图)“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退役军人志愿者,我承诺:永葆军人本色,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和谐美好社会贡献力量!”2019年12月,城关区在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成立了全区首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
经过疫情淬炼,志愿服务队正式命名“老兵雷锋班”,以“凝聚老兵力量 发扬雷锋精神”为工作宗旨,贯彻落实“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时代主题,探索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管理体制,打造城关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着力营造拥军爱军、军民共建的良好氛围。
2020年疫情
“老兵雷锋班”坚守不分昼夜
2020年2月,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的志愿者、退伍老兵在疫情防控的值班室与甘肃方舟救援队的退伍军人一起宣誓,正式成立了“老兵雷锋班”杨家园社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当时队伍一共10人,除了方舟救援队中的5名退役军人,还有社区的5名退伍老兵,队伍成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杨家园社区党委书记杨静曾问过队伍当中的两位退伍老兵,“叔叔,之前你们也没有和社区打过交道,为什么疫情这么严重,你们却要来帮我们。”而这些意气奋发的叔叔们的回答是:“都是为大家服务,你不上、我不上,那疫情能控制住吗。”这就是百姓身边的雷锋精神,也是“老兵雷锋班”成立的意义。
“老兵雷锋班”成立后,杨家园社区党委首先在杨家园小巷路口设立了第一个疫情防控值守卡口点,随着小街巷的封闭,疫情管控进入攻坚期,10名队员按照社区排班开始24小时卡口点值守,查看出入证、排查车辆、出入消杀、体温检测,一个卡口点10名队员昼夜不息坚守了92天。
“没有任何报酬,他们和社区的网格员一起同吃同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疫情防控的最牢防火墙,保障了辖区内3000余户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直到现在,杨静还能清晰地记得当初与老兵们一起抗击疫情的不易和坚定。杨家园社区也因此荣获甘肃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队长曲波荣获甘肃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1年疫情
“老兵雷锋班”成了社区中坚力量
2021年末,新冠疫情袭扰下的兰州有多坚强,这里人民就有多团结。近一个月的战“疫”,让“退役军人”这四个字深深烙在了金城老百姓的心上,他们一起坚守卡点、一起宣传防疫知识,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友谊,演绎了一段新时代“鱼水深情”。
2021年兰州疫情发生后,71岁的退役老兵苟永生在“老兵雷锋班”微信群里发出一条信息:“同志们,集合!做好防护,共同抗疫!”
紧接着,微信群便响个不停,“石洪报到!”“任建礼报到!”……一支10人参与的“老兵雷锋班”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集结完毕,他们中年龄最小的54岁,最大的71岁。
立正、稍息,“老兵雷锋班”的退役军人们佩戴红袖章,穿上红马甲。从那一刻开始,10名退役老兵按照城关区杨家园社区排班,再次开始了24小时卡口点值守。
“大爷,口罩戴好,这两天没事就尽量不要外出了啊。”
“慢点,慢点,小伙子车骑得太快了,出示一下健康码!”
队员石洪不仅是退役军人、是志愿者,更是驻守杨家园社区的驻守干部,疫情期间,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抗疫,当过侦察兵的他在卡口点执勤时,反应迅速、动作利索,一直从早忙到晚;同是通信兵退伍的任建礼和杨芳直到在杨家园社区并肩战“疫”27天后,才发现两人是20多年前的连队战友;寒冬深夜里的排班表上,几乎都是老兵们的名字;年迈的老人出行不便,老兵们买好肉菜送到家里……
正是因为有了一位又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兵们,“老兵雷锋班”成了杨家园社区在抗击疫情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数增加到了13人,他们累计参与疫情防控服务时长达1048小时,弥补了社区应急处突能力不足的短板,为社区疫情防控构筑了坚实的“防火墙”。
“132”工作模式
创造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在抗疫后期,要是稍有空闲,“老兵雷锋班”微信群就热闹了起来,他们在讨论疫情结束后志愿服务的事情:开设应急管理知识讲座,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探访参战老兵,宣讲优秀退役军人事迹,参加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等等。
采访中,杨静告诉记者,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后,社区通过开展市域善治大讨论活动,围绕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及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运行,探索建立“132”工作模式:“1”即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3”即推进“民警+退役军人+邻里长”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建设,“2”即“保障+服务”双线联动,不断提升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水平。
打破原有志愿服务队伍结构单一的状况,让居民邻里长参与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中,将社区治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小区楼院,为小区楼院管控治理增添了新活力。
按照“保障+服务”双线联动的思路,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引导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社情民意走访、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使退役军人充分融入社区生活,主动参与社区治理,解决群众身边难题,在实践中提升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水平。
同时,制定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由退役站专职工作人员记录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的服务时间、内容、时长,按照时长积分,确保每次活动有记录、有积分,按照得分高低层次,评出“星级队员”和“次级队员”,将“星级队员”的志愿服务情况向所在单位予以反馈并颁发荣誉证书,增强退役军人荣誉感和使命感。
1+1>2效应
凝聚“老兵”力量 助力基层治理
1+1>2效应在社会治理中有着很大的助力,杨家园社区的邻里长马香玲对此深有体会。家住酒泉小院的马香玲曾经义务帮着楼上的居民收缴水费,群众基础好,大家有事都愿意找她。还曾经遇到过居民半夜酒醉回不了家,还是她帮忙联系家人送回了家。邻居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马大姐。
过去,马大姐是一个人,如今她也有了帮手。“民警+退役军人+邻里长”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建设,使她有事也有了可商量的人。
2月15日,记者在杨家园社区见到了“老兵雷锋班”的队员石洪和邹英乾,杨静向二人详细介绍退役军人错峰包抓任务的分配工作,按照二人的住址,社区分别为他们分配了包抓区域。
“退役军人错峰包抓工作是我们社区正在尝试的一项新工作,进入疫情常态化控制阶段,考虑到每天下班后,社区在处理应急事件时人手和专业性不够,尤其是女同志处置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我们主要还是要靠这些老兵叔叔们,他们的包抓范围基本上都是他们所居住的院子和就近的小区,这样方便第一时间抵达处置。”杨静向记者展示了社区制作的“杨家园社区退役军人错峰包抓处置明细表”,里面对队员们的住址、包抓范围和相对应的邻里长都有详细的标注。
邹英乾既是退役军人,也是社区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他所包抓的两个院子的情况他很清楚,他已经将自己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错峰安排,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同时,对包抓院落也不放松。
光有任务没有奖励可不行,这不,说完了工作安排,杨静打开了石洪的志愿服务活动积分册,里面详细记录了他每一次的志愿服务类别、时长、内容、处理结果和积分情况。到年底,向所在单位予以反馈并颁发荣誉证书,增强退役军人荣誉感和使命感。此外,社区还结合“15分钟生活圈”,联合辖区10余家爱心商户,为老兵们定制了积分卡,可以用于打折。
“我们有一位新加入进来的退役军人志愿者,他是一家牛肉面馆的老板,他不仅参与志愿服务,他的饭馆还给我们打折,每顿饭减免4块钱。”采访中,石洪笑着告诉记者,那家饭馆就在距离社区不到百米的地方。
采访最后,杨静告诉记者,退役军人参与社区治理,是不断保持他们责任心的重要途径。杨家园社区正在不断尝试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积极参与社区民事调解、排查防范、风险预警、走访关爱、环境整治等社区治理工作,通过多元参与激发退役军人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让老兵亦有价成为品牌,更好为社区疫情防控和基层治理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
- 2022-02-16农资有保障 不负好春光 ——全省供销社系统积极筹备农资保春耕
- 2022-02-16共青团兰州市委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 2022-02-16《甘肃省普通公路管理养护事权移交接养工作实施方案》出台
- 2022-02-13【短视频】陆上风电机组最大叶轮在瓜州成功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