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车站值班员史小峰:续写新的长征故事
原标题:长征站,新长征
史国瑞和史小峰父子在长征车站站台合影留念。
二万五千里长征人人知晓,但与长征“同名同姓”的火车站却很少有人知道。在甘肃省白银市包兰铁路红会支线上,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车站,却有着一个骄傲的名字——长征。
长征车站始建于1972年,是兰州铁路局兰州车务段管辖范围内以煤炭运输为主的二等站,多年来服务于甘肃省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甘肃靖煤集团,当地大量的优质煤炭资源被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车站值班员史小峰
2月6日,正月初六,室外温度-15℃,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银装素裹的长征车站作为区段编组站,春运物资、电煤运输让车站十分繁忙。今年46岁的史小峰是长征车站的车站值班员,像往年一样,春运期间他坚守在岗位上。在接到车站加强电煤运输组织的任务后,他积极协调配合,从接班到交班的10多个小时里,眼睛一直盯着行车室的电脑屏幕,时刻思考着进路的排列、股道的运用、卸车的准备,一昼夜下来办理接发列车40多列、联控用语达500多次。除了干好“分内”工作外,他还时刻关注着助理值班员的操作以及调车组作业进站情况,可谓是行车室里的“CPU”。
自上班以来,史小峰手上一直戴着一块老手表,岗位上放着一个刻有“长征车站安全生产600天”的小水壶,每当同事询问起来,他总是笑呵呵地说道:“这些都是父亲当年在车站上班时用过的‘宝贝’,看着它们就想起父亲叮嘱自己的话,在铁路上工作一定要坚守职责确保安全。”就是这份“传承”,史小峰曾连续两年夺得车务段接发列车技术比武车站值班员第一名,多次荣获兰州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
第一代长征站人史国瑞
史小峰的父亲史国瑞,作为第一代长征站人,史国瑞从1972年建站开始,就一直坚守在车站,一干就是32年。1969年,20岁的史国瑞支援白宝支线(白银至宝鸡山)建设,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沿线许多地区荒无人烟、风沙肆虐,住的是山脚下挖的窑洞,铺盖下面全是草,由于设备简陋,大多工作都需要人力完成,历时4年,终于在1972年通车至长征。由于当时车站人员极缺,史国瑞通过招工培训后留在了长征车站,先后从事过扳道员、外勤、运转车长,也见证了车站改革发展的变迁。
回忆起参加工作时的场景,史国瑞如数家珍:“当时站区周边一片荒芜,风沙比较大,空气中总是弥漫着煤尘和沙子,色彩除了黄土高原的黄就是煤尘长久积淀出来的黑,一间单身宿舍挤好几个人。”虽然条件艰苦,但史国瑞将车站当做自己的家,工余时间总是和同事们拿起铁锹、锄头,拓宽道路、平整荒地、培栽树苗,开始美化最初的“家园”。
“火车没有方向盘,变道全靠扳道员”是当时铁路人对扳道工作的形象表述。史国瑞干的第一个工种就是扳道员,他每天徒步穿梭在各个道岔间,在机车到站前需要扳动手中沉重的道岔,把它们挨个对齐、捋顺,确保一列列火车安全进出,双手磨出泡是常有的事。
铁路特殊的工作性质,当班时间不能离岗,史小峰从小就承担起了给父亲送饭的任务,白天看着父亲和同事们在轨道上扳道岔,晚上则是听着汽笛声入眠,耳闻目睹的就是铁路的点点滴滴,也正是从那时起,史小峰对铁路逐渐有了感情。
子承父业接过沉甸甸的责任
2009年,史国瑞退休,儿子史小峰退伍后接过父亲身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时光荏苒,这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平房变成了三层站房,荒地变成了菜地,职工拥有了伙食团,宿舍设施也更加完善,手摇道岔变成了自动化道岔,生产条件日趋自动化、现代化,安全也更加有保障。候车室外墙上的《七律·长征》、站台上“弘扬新时代长征精神”的展板格外醒目,给车站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退休后的史国瑞,有空就会到车站看看儿子,和车站的年轻人拉拉家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年父亲种植的小树苗现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在史小峰眼里,它们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老一辈铁路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足迹。如今长征车站“老树发新芽”,春运期间,长征车站84名铁路人正聚力货运增量、客运提质,念兹在兹,吐露芳华,赓续写下新的长征故事……
文/图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王思璇 通讯员 邬凡 肖玉亮
相关新闻
- 2022-02-1130位公安民警入选甘肃省“百名新时代政法英模”
- 2022-02-11用行动彰显人民警察的“铁汉”本色——记兰州市公安局团委书记武勇兵
- 2022-02-10【我是共产党员】村医刘泽林:守护群众健康
- 2022-02-10司法为民 无私奉献 诠释本色与担当——记兰州市司法局强制隔离戒毒所监管三大队大队长臧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