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幸福的味道——百合村里过新年
这是1月31日拍摄的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无人机照片)。
三年育苗、三年生长、三年成熟的“兰州百合”作为食药两用的甜百合,已有400多年种植历史。“兰州百合栽培技艺”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是“兰州百合”的核心产区之一,出产的百合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如今,袁家湾村家家种百合,百合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2021年,袁家湾村依靠百合种植人均收入近2万元。春节期间,人们买年货、贴春联、准备年夜饭,村子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百合加工车间,村民孙晓英(右)和许海燕在分拣百合(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百合加工车间,村民孙晓英在分拣百合(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百合加工车间,村民在分拣百合(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百合加工车间,村民许海燕将分拣完成的百合进行包装(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百合加工车间,村民张学文在盘点库存(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活动中心,村民袁正春展示自己剪的窗花(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马明祯(右)和儿子在家中一起贴春联(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沈明霞在家中制作“兰州糟肉”(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沈明霞(右)一家在家中合影(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柴玉红在家中捧着刚蒸好的馍馍(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张军兰在家中炸油饼、炸丸子(1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张波(右)在家中给爷爷奶奶拍照(1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张学文(右二)一家在家中同享年夜饭(1月3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