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陇人相·138期】老眼镜店的一家人:流淌百年时光 守护传统手艺

中国甘肃网 2021-12-18 22:45

  在繁华的张掖路街角处,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门楼耸立,吸引着无数过往的路人。

  这家古朴的门楼就是杨记眼镜老店,本期《陇人相》就让我们走进老店,聊聊百年老店背后鲜为人知的人和事。

  “明镜可观云里星,高年亦辨雾中花。”顺着杨记眼镜老店的楹联看过去,杨记眼镜老店的第四代传人杨学智正在狭小空间敲敲打打修眼镜。

  清光绪28年(1903年)杨记眼镜老店创始人杨国成从甘肃省皋兰县农村来兰州到徐记眼镜店当学徒,学习修理眼镜,经过十年苦学苦钻,掌握了一定的修理装配眼镜技术,于民国二年(1913年)自己在兰州炭市街(现中山路兰州剧院一带)创立杨记眼镜修理店,后迁兰州中山市场(现兰园)内营业。

  1939年,日本飞机轰炸兰州,中山市场店房被毁。1940年杨国成之子杨泽玉继成父业,做为第二代传人,又在兰州市辕门外,(现中央广场东南角)开设杨记眼镜经营修理店直到1956年手工业改造公私合营加入兰州市钟表眼镜合作社。

  1957年,杨记眼镜老店第三代传人杨言义加入合作社,学习眼镜修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兰州,1979年冬,杨言义在张掖路重新创立杨记眼镜店营业至今。

  杨学智说,他们门楼的的楹联是兰州书法名家杨重润老先生为他爷爷杨泽玉所题写。这么多年一直提醒他们传承老手艺,用心做眼镜,即使让年龄高的老人戴上也能有好效果。

  “叮叮叮,铛铛铛,”在杨学智的敲敲打打中,断腿的城门洞眼镜修复了。

  城门洞眼镜在老一辈人中很流行,因为眼镜中间的看着像城门,所以又叫城门洞眼镜。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接受这种眼镜,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承载着记忆。

  杨学智说,修眼镜是他们一家四代传承的本行,坚持用手工修复是他们不变的选择,力道拿捏是个经验活,特别是太爷爷创业时代,眼镜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修眼镜就是侍候奢侈品,要是稍不谨慎就赔大了。所以手艺一代代传承,他们都认真仔细对待每一副眼镜。

  舞钻、撑棒,这些都是制作和修眼镜的老物件,撑棒主要撑眼镜框,舞钻更诗意,因为这个工具用起来就像跳舞一样。

  “我们坚持老手艺,是因为有人需要。”杨学智说,就比如城门洞眼镜都是家里老爷爷戴过,时光流逝他们中有很多已离世,虽然他们的子女不会再戴城门洞眼镜,但是他们会选择修好珍藏起来,这个时候眼镜已超出使用范畴,弥足珍贵,修复不能出一点闪失。

  如今杨记眼镜老店的第五代传人杨浦也加入到这项工作中,跟着爸爸和叔叔杨学勇学习眼镜的制作与修复。

  杨浦说,修眼镜的活他并不感觉单调,相反投入其中还有很多乐趣,老物件要有人用才有生命力,现代社会,智能化工业让眼镜更加时尚,但依然有一部分人为手工眼镜坚守。社会需要多元,所以他会坚守老手艺,让人们多一种选择。

  闲暇的时光,杨浦也会观察一家人精心呵护的小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雕花的货佳,百年前的老眼镜盒,还有爷爷最爱的小鸟都在小店融洽相处,营造出特有的生活气息,等待喜欢它们的人到来。

  本网记者 宋芳科 程健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程健

热图荟萃

图说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