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仅仅是一年一度鹊桥会
原标题:轻松一课
七夕不仅仅是一年一度鹊桥会
上周末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七月七——七夕节刚过完。说到“七夕”,大家自然都知道,就是所谓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们趁着这个日子互送个礼物什么的,表一下心意。说“七夕”是情人节倒也没错,“七夕”节从根上就是从牛郎织女故事上来的,那个鹊桥会从古到今打动过多少人的心。只是,源远流长的“七夕”,又岂是一个“情”字就能了结呢!
不穿针了,玩玩蜘蛛吧
在中国传统中,农历七月七首先是“乞巧节”,或“女儿节”,虽然早在西周时期,这个日子就与天河两岸的牛郎星与织女星联系到一起了。但古人关注的重点却不仅仅是这对夫妻一年一次的相会,而是从天河那头跨鹊桥而来的织女。作为王母娘娘外孙女的七姐,生有一双巧手,她织的锦缎美得像天上的云霞呢,不然怎么叫她“织女”?所谓织女,善织之女也。大家知道,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讲究男耕女织,心灵手巧精于女红(gōng)是古时女子最重要的本领。既然“巧”是古代女子安身立命的当家本领,哪个女子不想如织女那般巧呢?所以,每逢“七夕”,古代女子们便在庭院中设了茶果拜七姐,祈福许愿,希望“织女”能把巧手传自己。当然,顺便也祈祷一下姻缘,盼望能嫁个像牛郎那样痴情的好儿郎。可牛郎固然算好夫婿,一年才见一面的姻缘却算不上好!所以,“七夕”节的重点还是“乞巧”。在这个日子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自然都是女孩子,所以,“七七”乞巧节又是中国的“女儿节”。
说起“七夕”节的民俗活动实在太多了,而且自古以来各地有各地的习俗风尚,无法一一列举。不管习俗有多少,最核心的还是月下穿针,在月光下穿七孔针。穿针本来就不易,何况月下穿针,更何况农历初七,月亮才半圆,得有多好的视力才能把丝线穿过银针的针孔里!“七夕”月下穿针,哪里是比巧手,倒是比拼视力吧。
“七夕”乞巧比穿针,现在是无法传承了。第一,现在女子与男儿没两样,无须巧手织布绣花;第二,每天看书玩手机,眼镜早早戴上啦,有几人有月下穿针引线的视力呢?抛开“穿针”的习俗,“七夕”节其实还有一项鲜为人知的习俗——玩蜘蛛。
“七夕”节为什么玩蜘蛛?因为蜘蛛会织网啊,它的本领与织女一样。所以,唐宋以后的女子便捉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第二天早晨打开,看蜘蛛是否结网,结的网是密是疏?蜘蛛结网密就证明蜘蛛主人手巧啦。总以为古时闺中女儿娇弱,没想到竟敢玩蜘蛛,真是刷新认知。这个“七夕”风俗倒可以传承一下,养养蜘蛛做宠物如何?
不晒衣了,晒晒书籍吧
农历七月七时虽已立秋,但夏暑还未消,依然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据说,七月七这天天门洞开,阳光最为强烈,连龙王爷都选这个日子晒一身的龙鳞,“七月七”也是龙王爷的“晒鳞日”。
龙王爷晒鳞,人没长鳞便晒衣,古时有七月七曝晒衣物和书籍的风俗。“七七”这天日在中天时,人们便把家里压箱底的衣物、摞在架子上蒙尘的书简都搬到烈日下曝(pù)晒一番,防虫防蛀。
现在这个习俗也不用传承了。衣服有樟脑球防着,不怕虫蛀;那就晒晒书吧。可现在的书籍不是写在简牍上的,也不怕虫蛀!何况信息时代,万卷书都存于一手机呢,可要如何去晒?既然无物可晒,就学学东晋人郝隆吧,解开衣扣袒胸露腹来场日光浴,晒一晒肚皮里的学问也不错呢(成语“郝隆晒书”即典出于此)。前提是,先得多读书,把书装进肚子再说。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陈曙
相关新闻
- 2020-08-26“七夕节”九曲黄河灯阵启灯纳福 大型实景剧《张国臂掖》首次公演
- 2020-08-25京东大数据揭秘全民“七夕”热门礼物 甘肃鲜花接收量位居全国前五名
- 2017-09-26非遗文化看甘肃(二十四)·七夕节【语音版】
- 2015-08-21甘肃六建女工委举办“七夕竞巧”书画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