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娃娃鱼栖息繁衍的家园
原标题:守护娃娃鱼栖息繁衍的家园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夏日,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的甘肃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水缓缓流淌,岸边水草丰美,山谷清风吹拂……这片美丽宁静的山野就是野生大鲵、秦岭细鳞鲑的栖息地。十多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一直默默守护着它们繁衍生息的家园。
记者来到保护区花园河管护站时,结束了当天上午巡护工作的协管员刘维玺,正在认真记录巡护情况:巡护过程中,观察到大鲵进食的小鱼、蝌蚪等饵料生物的生存情况正常;保护区没有野生动物出没;遇到本地采草药的村民,向他们宣讲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这天,刘维玺上午8点半出发,独自徒步进入保护区深处,沿途查看保护区内水质、水位情况等。他跨小溪,趟草丛,穿梭在林间小路,陪伴他一路巡查的还有一只金毛犬。
“管护站每隔一天就会派人进入保护区进行巡护。今早,我在保护区走了大约7公里,往返5个多小时,进行水质监测,观察有没有人砍伐树木。”刘维玺说,协管员在管护站一住就是一周,这只金毛犬承担着看护院落和陪伴大家的职责。尽管工作重复、生活单调,但为了保护大鲵的栖息繁衍环境,多年来协管员们一直默默坚守着。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北峪河管护站时,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便携式水质监测仪监测大鲵栖息地的水质、PH值,水溶氧量等情况。“几尾娃娃鱼争穴洞的时候,被咬伤了。”工作人员正在救治一尾长约半米的大鲵。
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池勇江告诉记者,保护站会模拟大鲵水生环境,对受伤、搁浅和爱心人士捐赠的大鲵进行保护救治,择期放归。
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俗称娃娃鱼。大鲵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生活。
秦州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境内,分为“大鲵片区”和“秦岭细鳞鲑片区”两部分,是我省第二个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3010公顷,范围涉及白家河流域的望天河、北峪河、庙川河、花园河、响潭河、螃蟹河及藉河流域的金家河和潘家河8条流域。
“保护好这一区域的大鲵、秦岭细鳞鲑及其生存环境,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以及研究我国陆生脊椎动物的起源,种系发生、迁移、地理分布和演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马亮东说。
保护区8条河流共设置固定监测点位24个,制作了GPS定位标识牌,每月进行1次常规监测。工作人员除了日常的救护工作外,还要承担区域内巡查管护、水质监测、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等工作。
近年来,保护区加强与公安、自然资源、水务、生态环境、林草多个部门间的协作,着力构建保护区环境保护联合执法体系和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格局。同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马亮东告诉记者,保护区大力宣传普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当地群众发现搁浅、受伤或误捕的大鲵等保护物种时,会及时联系保护区及相关部门进行救治。
自2010年建立以来,保护区已累计接收、救治受伤搁浅的大鲵37尾,累计放流大鲵16611尾(其中植入芯片大鲵193尾)、秦岭细鳞鲑6000尾。多年来,通过增殖放流和人工修复措施,保护区内保护物种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与此同时,保护区与甘肃省水产研究所持续合作开展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与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保护区及周边大鲵保护遗传学研究;与天水师院生物学院开展院地科研交流,在大鲵、秦岭细鳞鲑及生存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科研合作。
“目前,保护区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环境优美、水流清澈,水质达到二类标准,适合水生生物栖息的环境要求。”马亮东说,保护区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监管,守护好大鲵、秦岭细鳞鲑生存繁衍的家园。
相关新闻
- 2021-07-19【2021生态环保行】村在水中、水在村中、人在景中 甘州打造“水乡小渔村”
- 2021-07-19【2021陇原生态环保行】“比肩张家界”“媲美科罗拉多大峡谷” 一起去甘肃张掖平山湖吧!
- 2021-07-18【2021陇原生态环保行】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彩色胡萝卜和 “艺术稻田”成美丽乡村“网红”
- 2021-07-17【2021生态环保行】戈壁变水乡 甘州变绿洲 张掖全力打造甘肃版“塞罕坝”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