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复活天水西关古城 唤醒古建文化记忆

21-04-25 08:4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复活天水西关古城 唤醒古建文化记忆

“以旧复旧”飞将军府。

屋内陈设古香古色。

这本破损的普查资料是赵昌荣的宝贝。

  斑驳的老屋里曾弥漫过多少代人的气息?幽静的深巷中流传过坊间多少逸事?700岁高龄的古树当初是啥人所种?树下又演绎过多少浪漫情事和悲欢离合……走进“以旧复旧”项目建设进入收尾阶段的天水西关古城,随处可见的老门、老窗、老墙面,老树、老屋、老巷道,不经意间撩拨到你敏感的神经,令人浮想联翩。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有完整的生命史。一代代人创造它之后又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了下来,随着岁月更迭一点一滴融入到城市肌理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遗存下来的一次性的、无法再生的城市文化形态保护并加入传承,让它‘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天水古建专家赵昌荣说。

  住了30年的地方 自己原来并不熟悉

  4月的天水,或清雅或浓郁的花香,在城市上空弥漫。

  今年春季开学,两岁半的小孙子被送到辖区一所民办幼儿园后,年过五旬的天水市民于先生有了空余时间,便时不时地沿着街道两边的花带信步前往西关城,到这处院落前瞅瞅,那个屋檐下看看,有时还和施工的工人们聊聊,说说自己的想法看法。

  于先生以前家住天水市历史街区三新巷,在那里生那里长,直至30多岁时搬至现住的楼房。刚搬走那几年,冬天不用生火炉,半夜起来方便时也不用去院外挨冻了,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然而,时间一长,他不由得会回想起居住了30年的老地方:幼年巷道里玩耍时绕着跑的老槐树长得如何?巷子口香了半座城的清汤扁食新址选在了哪里?想着想着,过去的生活片段便像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在大脑里清晰起来。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倒是其次,让他最不好意思的是,此前自感对生活了几十年的这个巷子了如指掌,殊不知却是孤陋寡闻得厉害。

  “天水人啥时吃上洋面的?”“不知道。”

  3月初的一天,送完孙子上学后,于先生首次走进建设进入收尾期的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三新巷建设点时,迎面遇上一位和他一样前来“访旧”的老人,对方得知他在这条巷子生活了几十年时,随口这样一问,他当时的确回答不上来。老人见状接着又问:“‘三新巷’这个巷名的来历呢?”于先生仍一脸茫然。

  兴趣所致,老人拉着于先生来到巷道靠北头一处已经修缮完成、门头上挂着“荣氏福新天水办事处”的宅院前,用颇为自豪的语气说道,1942年,“面粉大王”荣德生派人将荣氏湖北汉口福新第五面粉厂搬迁至天水,当时厂址选在东郊五里铺,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天水人就吃上机器磨出来的“洋面”了,而福新第五面粉厂天水办事处当时就设在“三新巷”这处院内。久而久之,天水市民就以荣氏企业“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为名,将巷名改成“三新巷”。

  一砖一瓦落满故事,一巷一院定格历史。望着眼前曾经熟悉的一切,于先生多少有些“惭愧”。

  划时代的文化拯救 唤醒沉睡的记忆

  赵昌荣今年已年过七旬,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启动后,挖掘、保护天水古建文化半辈子的他,以古建专家的身份被返聘回来参与建设,为科学抢救古民居一柱一檐、一窗一门“开方”“把脉”。

  走进“飞将巷”,在同样已复旧完工的“汉将军府”门前,建设时有意露出的一块旧墙壁,如同断代标签似的“贴”在那里,记录和守护着时间长河中流过此处的每一寸光阴。

  “这处汉将军李广宅院建于明清时期,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院落,也是县级文物保护点,所以对该院的修缮完全按《文物法》21条中的要求,即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以旧复旧中坚持原型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赵昌荣说。

  “这处院落是古城复建项目中目前打造最好的院落,除一眼能看到的这几处新的部分外,其他则全是明清古建,数百年的历史人文浓缩其中,岁月熏染出的那份厚重,任它再豪华的现代建筑都无法比拟。”言语中,赵昌明一脸自豪。

  坐北朝南的主屋廊前一左一右两根立柱和坐南朝北南房立柱上,分别悬挂着楹联“箭能穿石怜无敌,功未封侯叹不平”以及杜甫《秦州杂诗》里的两句“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这都是几经周折从外地民间回收来的,这两幅有些年头的作品似乎只有回到这处院落里,才如同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毫不违和。”赵昌明说。

  据赵昌荣介绍,“汉将军府”只是这次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中的其中1处,项目启动3年多时间以来,前后共修缮古民居文保院落55处,其中省级保护院落3处,县级保护院落8处,一般文保点院落44处。这些大多为明清建筑,总建筑面积14.65万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古秦州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维修,但仅限于对城池的加固,如此大面积地对民居院落进行修缮,还比较少见。”赵昌荣说,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文化拯救行动,必将唤醒已快失忆的古秦州记忆。

  “性格轮廓”一一再现 古城之古追根溯源

  在保护和挖掘天水深厚的文化资源、理顺文化脉络这条“文气十足”却枯燥乏味的路上,赵昌荣足以称得上是“苦行僧”式的行者。因自幼酷爱文史,1985年,时年37岁的他被调入当时很不起眼的玉泉观,由此开始了长达33年的天水古建研习之路。

  2003年,秦州区开始对古建民居进行普查,赵昌荣等对古建有颇深研究且一直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天水专家学者被抽调至调查小组,开始进巷跨院入室,为民居古建摸底造册。

  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昌荣手中那本看上去再普通不过且封面已破损的本子,被他视为宝贝。翻开一看,数百个院落原始资料从门牌编号、古建风格、现存状态等分门别类,都被他整理下来一一记录,堪称天水古民居“身份簿”。

  “天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就沉淀在这些老街老巷里,这里的一切有血有肉,生动而真实。如果这些老屋消失了,活生生的历史必然会散落,无迹可寻。”赵昌荣说。

  仍拿“汉将军府”来说,不要说外地游客,即便现如今的当地人,也未必能对这里面的故事说出个一二。而这些说不出的部分,恰恰是这个古院落专属的“性格轮廓”。

  “李广戎马一生,与匈奴作战无数,却从未封侯,最终留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憾。2000多年后的今天,天水仍保留有李广墓、飞将巷、飞将庙、李广故居等,也算是历朝历代家乡人民对将军功绩追忆的一种方式。”赵昌荣说。

  据介绍,此次修缮完工后,除了遍访民间找寻与将军故事有关的老物件外,主屋厅堂中间,还摆放着一个老花瓶、一只笙以及三把戟,各取其谐音,连起来则是“平升三级”,喻义明显。

  赵昌荣说,一座城市不能被代替的个性内容,其实就是这些个性化的文化生态。

  “城市文化是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同时也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追根溯源,挖掘并保护传承好这些文化,让当地文化个性特征明显些、精神层面丰富些,才不至于城市在将来的发展中茫然无措、无根可循。” 赵昌荣说。

  据介绍,天水西关古城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一期)将于6月底对外开放,届时,已接近“失忆”的古城肌理将再次“复活”,一些几近忘却的故事也将重新被市民津津乐道,再度流传。

  文/图 首席记者 王兰芳 实习生 赵智贤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H5|红星耀陇原 永远跟党走 这些红色故事要知道 H5|红星耀陇原 永远跟党走 这些红色故事要知道
  • 近物所刘杰研究员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 近物所刘杰研究员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
  • 省市企合作共建 兰州南二环高速等三条公路将率先建设 省市企合作共建 兰州南二环高速等三条公路将率先建设
  • 甘肃启动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活动 甘肃启动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活动
  • 兰铁局“五一”加开列车281列 预计发送旅客183万人次 兰铁局“五一”加开列车281列 预计发送旅客183万人次
  • 一群斑头雁在海子湿地草原嬉戏觅食 一群斑头雁在海子湿地草原嬉戏觅食
  • 临夏州和政县持续推进大南岔河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 临夏州和政县持续推进大南岔河生态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
  • 临夏州康乐县: 乡村生态美 苍鹭来“安家” 临夏州康乐县: 乡村生态美 苍鹭来“安家”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H5|红星耀陇原 永远跟党走 这些红色故
2   线上答题获免费门票 敦煌世界地质公园
3   辽宁方大集团助力甘肃东乡经济发展——
4   手机扫码买船票 兰州水运集团实现“智
5   兰铁局“五一”加开列车281列 预计发送
6   近物所刘杰研究员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
7   帮扶需要“大合唱”
8   甘肃省市企合作共建 兰州南二环高速等
9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三次
10   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11   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12   骗子的新花样来了 利用“腾讯会议”屏
13   甘肃量身定制“绿色通道”推进职称改革
14   甘肃省举办2021年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避
15   甘肃省“书香陇原”阅读季启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