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尺素寄哀思】每天都摆一双筷子等我回家吃饭的父亲 我想你

21-04-02 14:52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程健

  父亲去世已经三周年了,每当回想起父亲,我总是泪眼模糊。父亲随和的性格、宽厚仁慈的面孔,仿佛时刻都浮现在我眼前。

  父亲出生于一九三七年。奶奶一共生了八九个孩子,可养大成人的只有三个。父亲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妹妹,那时候农村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家里只有父亲一个男孩,长辈自然都是最宠爱父亲的。

  父亲文化不高,只读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解放后,村里实行了土改,家家户户都分得了田地。那时候爷爷还健在,且父亲也长成大小伙了,家里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一些了。尽管生活有所改善,但跟现在相比,还差得很远,不过父亲和爷爷奶奶还有姑姑等一家人,还是感到很满足的。  

  一九六三年,父亲娶了我母亲,过了两年,生下了我。

  我是家里的长子,父母自然十分疼爱。在我一周岁的时候,父母抱着我去城里照相馆,拍了一张“周岁照”。昔非今比,那时候花一两元钱去照一张相,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后来的弟弟妹妹就没这个待遇,可见当初父母寄予我的期望是非常大的。 

  父亲喜欢喝点酒,都是他自己酿的糯米酒,有时候糯米没了,也用早稻米酿酒,但是早稻米的出酒率很低,一般很少酿。我小时候只知道父亲喝酒的时候喜欢吃炒辣椒,每当母亲炒辣椒时,我们都呛得要命,后来才知道,父亲用炒辣椒下酒,只是为了能省下一点菜,与家里五六口人一起分享。父亲还喜欢抽烟,他抽的烟都是当时最廉价的香烟。 

  一九八八年,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因为我去绍兴工作了。

  我能到绍兴工作,这是父亲最骄傲、最自豪的事。每当农闲时节,父亲也会来绍兴小住几天,帮我家里修修这个,补补那个,没东西修补了,他就要回去了,说是闲下来坐不住。从我工作后的二十多年里,我在绍兴一共买过三套房,每套房装修时,父亲总是第一个过来,帮忙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他来了,我得陪他,我既做工程师,也做父亲的小工,只有我们父子俩配合,才能把工程做得完美,因为父亲只会做,不会设计。

  自从妹妹出嫁后,乡下老宅只剩下父母两人了,弟弟也早就去城里经商了。每逢节假日,大家都约好一道去乡下看父母,不过几乎每次都是来去匆忙,最多也就是陪父母吃一餐晚饭的时间而已。

  有一次,我出差顺路回了趟老家,父亲一定要我吃了饭再走,还把自家养的一只鸡杀了。饭菜做好,端上桌,父亲顺手从筷筒里抓过一大把筷子,放在餐桌上,起码有六、七双。我一愣,看着父母各自拿着一双筷子吃饭,禁不住问:“还有人来吃饭吗?”父母被问住了,他们迷惑地看着我,父亲说:“没有啊,怎么呢?”我说:“那拿这么多筷子干什么呀?”二老相互看了看,有点拘谨地笑了。父亲说:“看我们,怎么就没想起来呢,今天就你一个人来,每次吃饭,还是顺手抓一把筷子放在桌子上。”

  父亲的话,悠悠的,我听在耳里,却仿佛刺在心里。

  兄妹几个里,我是最先一个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弟妹虽比我小几岁,但他们没几年后也相继离开父母了。对家的概念,各自都已经从乡下的老家变成城里的小家了。老家只剩下父母俩孤独地相守着,他们是多么渴望我们兄妹一班人,能经常一起回去吃饭啊。

  一生勤劳俭朴的父母,一日三餐也无非是粗茶淡饭,而筷筒里的筷子却始终没有减少,每天抓过来,放在大八仙桌上,饭后再和用过的碗筷一起收了,洗过,整齐地放回筷筒里。

  这么多年来,父母一日三餐居然都是这样的,子女不回来吃饭,而筷子还时常放着。一大把筷子,也许就是父母眼里的满堂子孙。而我,离家这么久,走过了很多地方,怎么就疏忽了每天都有一双属于我的、等着我回父母家吃饭的筷子呢?

  二0一六年九月七日晚上,父亲突发疾病,救护车把病危的父亲紧急送往医院。当弟弟电话打来征求我的意见,要不要使用五千多元一针的进口特效药抢救父亲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可就是这支“进口特效药”使用后的副作用,父亲的命虽然保住了,却导致他的脑子出了问题。

  曾经高大健壮的父亲,一场大病,变得如此的弱小,弱得让人心疼,弱得让人心酸……

  父亲病了,虽然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但亲人间的依恋和感情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只有我们贴心的关照和呵护,才能让父亲高兴的度过每一天。

  住院期间,父亲曾多次念叨,只要有我们俩儿子在身边,他就胆大。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们的信任,也是老人对亲人的依赖。

  父亲的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勤劳和朴素,发病的当天,还在田里劳作,或许是劳累过度,或许是没注意好好休息,结果导致心律异常,以致脑血管梗塞。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虽然他的一生没做过多大的事业,也没有特别的成就,但他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倔强执着的性格始终影响着我,助我渡过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难关。

  父亲对儿女不严厉,但我们的成长丝毫离不开他的影响。我要感谢父亲,是他赋予我强健壮实的身体,是他给了我勤劳朴实的精神;是他启蒙了我多才多艺的本领,是他教会了我与艰苦作斗争的经验。

  我爱我的父亲,愿他在地下安息!

  作者:余峰

  

  征文启事

  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苏东坡用一首《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将清明节对家人的相思描绘地刻骨铭心。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是否有那么一瞬间,在记忆的深处,在甜甜的梦乡,亲人的一个笑容、一句问候,让你泪流满面?

  拿起一个老物件,亲人的身影总在眼前呈现。遇上一件难心事,亲人的寄语让你勇往直前。

  曾经的欢笑,曾经的酸楚,曾经的点点滴滴,萦绕心间。曾经,从笔尖流露的思念。此刻,寄托在字里行间。我们,一起缅怀。

  1.征稿内容:讲述与已逝亲人的点滴故事,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讲述已逝亲人的生前事迹,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从亲人事迹中学到的正能量。

  2.征稿要求:稿件体裁不限,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可提供相关图片资料并附文字说明。

  3.征稿采用:所有文稿经编审小组审核后,择优在中国甘肃网原创栏目、清明节专题编发。同时,择优在中国甘肃网“西北角”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类平台编发。

  4.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4月3日,请将电子稿件发送至邮箱:396101201@qq.com。联系电话:0931-8960109 13609382624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