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靳玉国:筑梦黄土地 铺就致富路
原标题:“最美退役军人”靳玉国
筑梦黄土地 铺就致富路
靳玉国向员工讲解苹果包装注意事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苹果丰收。 陇原红公司供图
苹果装车发货。 陇原红公司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刘成
靳玉国是个普通人,人生大部分时间在与黄土地打交道;
靳玉国做的事又不普通,他因此赢得了不少的荣誉。
“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甘肃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平凉市优秀民营企业家”、“陇原最美退役军人”、2020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说起这些荣誉与成绩,年近六旬的靳玉国自豪又平静:是从军的经历带给了自己这一切。
18岁入伍,24岁退役回家,靳玉国成为静宁县当时最年轻的村支书。自此,他开始带领乡亲们踏上了创业致富路。从动员村民种苹果树到发展果园,从成立果品公司再到开拓静宁苹果大市场,他往后的岁月都与苹果结了缘。
三十多年来,靳玉国始终践行着“永葆军人奋斗本色,常怀报国为民之心”的家国情怀,保持军人本色和担当,从村里到乡里、从乡里到县里,带领当地群众发展苹果产业脱贫致富,创造多项佳绩,获得许多奖励,是当地干部群众心目中的“能人”和“贴心人”。
入伍磨砺
铸就军人本色和担当
去年12月18日,一个好消息传遍了静宁城乡:退役军人靳玉国被授予2020年度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他是甘肃唯一获此殊荣的退役军人。
虽然军营生活已经远去了,但在部队的经历和磨砺,一幕幕依旧清晰印在靳玉国的脑海中。
1962年,靳玉国出生于静宁县城川镇靳寺村的一个生活困难的家庭,父亲早逝,爷爷奶奶把他抚养长大。
“爷爷是村里的老支书,经常会给我讲英雄故事。我又喜欢看书,看的听的英雄故事多了,心中就生出一个‘将军梦’。”
成长于困难年代,从小接受红色革命教育,靳玉国很向往能到部队建功立业,成为一名“将军”。
1980年10月,高中毕业后,靳玉国参军入伍,来到驻守在贺兰山的解放军某部服役。
“感觉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争取留在部队。”从踏进军营的那一刻起,靳玉国就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
初到部队的情形,多年后靳玉国依然记忆犹新。他清楚地记得,当军车把新兵运到贺兰山的驻守地时,北风呼啸,雪花飘飘,条件比想象中艰苦得多。
“信念支撑着愿望,虽然很辛苦,但没有灰心。”三个月的训练期,为了干得比其他人好,他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站军姿几小时不走样,修筑工事手磨得毫无知觉也不叫苦,是大家公认最能吃苦的人。
“一直朝着要比兄弟班、兄弟连做得好的目标前进,觉得再苦再累也没有关系。”靳玉国说。
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锻造,吃苦耐劳的靳玉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入伍第二年当上副班长,第三年当班长,第四年升任排长,光荣入党。
在他参军后的第四年,传来了驻守部队要裁撤的消息。“当时心里特别难受,觉得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
当“将军”的梦想还在,兵就要当到头了,回去后自己干什么呢?最终,靳玉国接受了要退役的事实,开始为返回家乡做准备。
他说,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看到群众都在为新生活努力着,心里想着既然不能继续当兵,就回家带领乡亲们干些事。
“我和战友商量,回老家后要利用部队学到的东西干些事。”为此,靳玉国买了农村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在部队空闲营房内种出了蘑菇,被所在部队评为军地两用典型人才。
1985年,靳玉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为梦想奋斗过五年的地方,回到老家静宁当了一名普通农民。
“当兵是为人民服务,当农民照样能为人民服务。”靳玉国这样对自己说。
返乡创业
胸怀梦想不轻言放弃
回到家乡后,靳玉国从头做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他先把自家仅有的五亩水浇地全部种了苹果树,又把储存多年的余粮卖掉,购入了一台磨面机搞起了粮食加工。
“刚开始,大家对我的做法并不认可。可看到我种的苹果树结果了,磨面机一天能挣几十元钱,乡亲们慢慢认可了我。”靳玉国说。
1986年冬,靳寺村党支部改选。大家看他思想新、处事公道,又能吃苦,就推选他担任村支书。年仅24岁的他成了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
“想要乡亲们富起来,拿什么致富?”当时村里有几十亩林场,他就把林场以每年1.3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再用这些承包费带领群众办起木材经销站、地毯厂和砖瓦厂。
村办企业日渐红火起来,全村300多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领工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1986年县里开始规模化种植苹果,我想自家的5亩苹果都能卖钱,大家一起种肯定也能卖到好价钱。”一番寻思后,靳玉国决定动员村民大面积栽植红富士苹果树,可难题来了。
“不种粮食以后吃啥?”
“苹果卖不出去怎么办?”
……
“那个时候大家都种小麦,根本不愿意种苹果,怕卖不出去,怕吃不上饭。”今年53岁的村民靳伟虎便是见证者。
大家都不愿意种,那就由村社干部先带头种,干出成效来,自然有人追随。靳玉国的一言一行体现出了坚韧、担当的军人作风。“先动员每个村社干部种苹果,然后一户户做工作,讲道理、细算账,鼓励大家种植苹果树。”
当时有一户村民,说什么都不愿意种。靳玉国便带人去帮他种,可大家前脚刚种上树苗子,他后脚就挖,一连挖了三年,种了三年,这户村民终于被感动了,种上了苹果树。
就这样,一队一队规划,一户一户种,到1993年,靳寺村的苹果种植终于初具规模。
但是,靳玉国很快发现随着全县苹果树面积增多,县里的需求市场已经饱和,销售成了难题,当时种了苹果树的村民都跑来质问他。
“虽然我向大家保证苹果肯定能卖出去,但是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心里也没底。”于是,靳玉国去了陕西礼泉,学习当地的种植和储存方法。回来之后,他带领大家修建了23孔果窖,又引进了静宁县当时第一座自然式通风库。
有了果窖,靳玉国开始大量收购苹果。随着业务量的增大,他又成立了一家果品经销公司。自此,果品能及时入库收储冷藏,还能瞅准价格高峰批量出库。他经销的苹果终于走出静宁,进入了全国市场。
虽然果窖是借钱修的,流动资金全靠贷款,但看着一车车苹果从公司运出去,靳玉国由衷地感到高兴。
成绩来之不易,其中艰辛也只有自己知道。
“当村支书前七年每个月只有30元工资,没有其他收入,挣的钱全投入公司了,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做饭的柴火都没有。”
生活上的困难,难不倒靳玉国,他咬牙坚持着。
还有许多人误解他,他也照样坚持着。
他刚当上村支书时,村里还没种多少果树,大家一直习惯种小麦。每年冬灌时,由于水资源有限,要随时派人守着分水口,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情。
有一年,为让村民的小麦都灌上水,靳玉国在河沟边守了两天两夜。由于计算失误等原因,轮到他们村时突然没水了,没灌上水的群众急了,围住靳玉国,纷纷指责他。
“大家都很生气,把我整整骂了半个多小时,什么难听话都有。”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靳玉国当时也觉得很委屈,但他能想通。他觉得既然胸怀梦想,就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困难。
“人活着,不应该只为自己,还要考虑怎么样为更多的人做事情、谋利益。”靳玉国坚定地说。
迎难而进
苹果产业迈上新台阶
受到靳玉国的影响,全县其他苹果产区纷纷效仿,一孔孔果库拔地而起,储藏量增大,四面八方的客商蜂拥而至。
1995年,靳玉国代表静宁县第一家果品公司应邀前往重庆,参加全国果菜副食品交易大会。对靳玉国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个转折点,他开启了把静宁苹果推向全国市场的新征程。
当时,靳寺村90%的农户在他的带领下种植苹果树,还在村办企业务工,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靳寺村被树为全市十面红旗村。
1996年,靳玉国被县里破格提拔为城川乡党委副书记,兼任靳寺村村支书。1997年,为解决当地果品销售难问题,县里组建“静宁县果品经销总公司”,靳玉国成为总经理最佳人选。
“当时成立公司时,没有懂行的人,也没有资金,全靠微不足道的一点贷款。我主动辞去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挑头经营这家果品经销公司。”当上了总经理,面对困难,靳玉国没有退缩,开始打“硬仗”,放手拼搏。
为了提高果品储藏技术,他自费到陕西考察学习。修建果库资金不够用,便把家产全部抵押贷款。
一点点尝试,一步步前进。几年后,靳玉国建起了贮藏量300万斤的果库三处,开创了静宁县果品产业化、商品化模式。
2001年,公司兴建了千亩果林科技示范基地,注册了静宁县第一个果品类商标“陇原红”,并成立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公司建成5000吨果品恒温库,带动全县兴建果库1000多处,静宁果品储存迈上新台阶。
“一些小公司依照我开创的模式在相互促进中发展了起来。”靳玉国说,正如公司车间墙上的那句标语“让更多果农卖果不难,让静宁苹果更香更甜。”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把静宁苹果卖得更好,实现利润最大化。
“陇原红”公司成立后,靳玉国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完成气调库建设,在静宁八里、城川等乡镇建成66间冷库,总储存量达到5万吨。
“为拓展销售市场,先后组建了内贸、外贸两个专业营销团队,成立了电商公司,实现实体店与电商相配合的全覆盖销售网络。”靳玉国说,现在带有“陇原红”商标的静宁苹果远销国内30个大中城市和俄罗斯、印度、泰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副总经理何鹏虎是公司成立之初来的,他目睹了公司的发展,也见证了靳玉国创业奋斗的历程。
“2007年,他偶然得知泰国排名前三的果品经销商在西安,立即让外贸经理带着‘陇原红’苹果去接洽,得到了对方认可。”何鹏虎说,第二年双方正式合作,促成了第一单48万吨“陇原红”的自主出口。同时,靳玉国也连续几年前往印度拜访客户,推销产品协商合作。
商场如战场,风险时常在。何鹏虎记得,有一年,公司给一个客户发了价值200多万元的苹果后,迟迟收不到货款,靳玉国两次前往印度催款,找中间人、找律师,费尽周折,也只追回了几十万元,亏损严重。
“当时公司一年的纯利润不过两三百万,一个单子就损失了这么多,大家都很沮丧。”但靳玉国给大家打气说,不能因为吃了一次亏就不敢做外贸了,要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同时,继续开拓市场。何鹏虎说,通过这件事,他感受到了靳玉国身上能打硬仗、坚韧不拔的军人品质。为了梦想,付出多少努力他都心甘情愿。
之后,公司外贸出口量大幅增加。2009年“陇原红”相继出口欧盟、南美,创下静宁苹果又一个第一。“陇原红”苹果不仅进驻沃尔玛、卜蜂莲花等大型商超,还布设了多个直营店。
如今,“陇原红”年出口果品产值超9000万元,占到公司总产值的50%,国际市场越来越广阔。
回馈社会
致富不忘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脱贫致富带头人,靳玉国一直心系家乡,引领带动乡亲们挖“穷根”奔富路;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始终牢记责任和使命,不忘回报社会、扶弱济困;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奉献力量。
2016年3月,靳玉国创新经营模式,联合广大贫困户、农资农药经营者和技术干部,以“果农+专业合作社+技术部门+公司”的形式,创办了静宁首家“静宁县陇原红果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资金、技术、管理和果品包销等方面提供扶持。“联合社和全县3万多果农签订了长期稳固的购销合同,现在订单面积达到9万亩,带动4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靳玉国说。
靳伟虎当初就跟随靳玉国种植苹果树,现在依靠自家的6亩苹果园收入多了,他担任社长的靳寺农民合作社也加入了联合社。
“联合社提供苗木和肥料,进行免费技术指导,我们按照要求统一种植,公司统一销售,进行分红。”靳伟虎说,现在大家都靠着种植苹果增收致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日子越过越好了。
联合社不仅解决了果农的销售难题,还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其中退役军人80多个。徐卫红就是其中之一。
徐卫红2006年退伍后四处打工。2019年,偶然看到陇原红公司招人,而且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就应聘到了公司。他负责一个基地的库房、财务工作,每月有基础收入3000元。“靳总对我们很照顾,去年3月我孩子生病,他帮我解决了经济困难,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一直都以退役不退志的精神要求自己,我也要向他学习。”徐卫红说。
实现静宁苹果品牌化,是靳玉国一直以来的梦想。“2018年,我们在雷大镇投资建设1600多亩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从生产端把控苹果品质。”
“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用有机的方式种植,让苹果保持最初的味道,这是我的新目标。”目前,靳玉国已在基地建成一座有机肥厂,还联系北京的一家技术公司提供相关帮助和服务。
在位于雷大镇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记者看到果农们正在修剪果树;有机肥厂里,成吨的肥料正在发酵。
“我时不时过来,看到基地一棵棵幼苗在茁壮生长,心里特别高兴。”靳玉国说,现在基地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就等果树挂果。
徐卫红也在这里承包了80亩地种植有机苹果。他说,明后年苹果树就会有收益,相信一定会有不错的回报。
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
近年来,靳玉国先后出资180多万元,用于扶贫助困、支持村级道路建设和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等社会公益事业。
去年疫情防控中,他还向静宁县红十字会、抗疫一线捐赠款物价值23.6万元,向甘肃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捐款10万元,体现了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
“当时他找到局里,说自己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想给退役军人事务做点贡献。他先捐了价值5万元的物资,之后又组织了8人,对困难退役军人开展常态化捐赠。”静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郭祺说,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后,靳玉国不仅联系局里帮助困难退役军人,还为县里成立退役军人基金会提供了支持。
“我做得远远不够。我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让静宁苹果品质更好,走得更远,为更多的人做事情、谋利益。”
面对荣誉和成绩,靳玉国的本色和担当始终不曾改变。
相关新闻
- 2020-12-18不忘初心 匠心筑梦——记全国劳动模范潘从明
- 2020-11-07追风逐日 筑梦陇原——访甘肃省科技功臣汪宁渤
- 2020-11-06“沪漂回兰”汽修人家乡筑梦记
- 2020-01-16坚守匠心筑梦 勇攀科技高峰 ——记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潘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