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1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马东平的两个提案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马东平的两个提案
马东平 回族,临夏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西北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甘肃省妇联副主席(挂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社会学。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社会科学项目三项,出版专著多部:《边缘关注——西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传统与嬗变——河州八坊回族人的生活世界》《走进八坊——文化边界中的回族民俗文化》和多部编著。参与多项国际、国家和省级项目。在国家权威及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负责完成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涉及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项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级奖项。2013年入选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20年入选甘肃省第二层次“领军人才”。
关于加大黄河中上游古文明遗址
“全域”保护利用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当前的考古来看,黄河中上游区域内保留有丰富多彩的古文明遗迹和遗物,相对而言,对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传承有重大意义的有:
1、首次发现于甘肃省秦安县邵店村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迄今为止近8000年历史,所以,甘肃有个文化口号“华夏文明八千年,丝绸之路三千里”的出处根据也在此!大地湾文化的彩陶,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彩陶。
2、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首先发现的黄河中上游的齐家文化,这个文化形态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文化形态。还有青海民和的喇家遗址,距今约 4000年前,喇家遗址出土的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面条状食物。
3、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距今约5000年。出土了中国“彩陶王”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的三坪遗址。
黄河中上游古文化遗址的“全域”保护与利用对探究中华文明的内涵、外延有重要意义,而作为中华文明根与魂的黄河文化的保护和展示更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前提和必须。但是目前我们对黄河上游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是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全域”保护,古遗址文化之间的传承脉络似乎是极少学者的专利,展示利用与时代需求不相符合,挖掘黄河文化内涵还不够深入,这对宣传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复兴是不利的。所以,建议:
首先,当前对于加大黄河上游古文明遗址应该着眼于“全域”来保护利用,各级宣传部门应该设立相关研究项目,研究人员在“全域”视角下继续挖掘黄河中上游各个古文化遗址之间的传承流布关系,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展示黄河文化队内的凝聚性和对外的开拓性,助力提升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
其次,应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紧扣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主线,根据黄河中上游遗址保护、利用、研究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深入挖掘遗址的文化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展示利用工作,彰显史前遗址的当代价值,着力打造集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展示弘扬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综合效益。
还有,规划实施黄河中上游黄河文明“全域”史前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甘肃的大地湾和青海的喇家遗址已经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了,但许多还没有纳入进去,例如,发现第一把铜刀的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了中国彩陶王的积石山三坪遗址,甘肃广河的齐家遗址目前都不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议把这些重要的文化遗址从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的高度出发纳入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其次,从文化传播或者文化带归属角度出发,把黄河中上游的考古文化遗迹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在保护和展示教育中能够呈现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脉络,把中上游的重点的文化遗存打包申请国家史前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关于加大民族地区“体育+模式”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提案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发布重要讲话,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发展“体育+模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模式”将以自己充满活力和内涵的形式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必定大有可为,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体育的繁荣发展。
在脱贫攻坚中西部民族地区在推动“体育+”融合发展,通过援建基础设施、引进体育赛事、开展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等方式助力扶贫有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属于“三州三区”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大众高山滑雪巡回赛、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全国徒步大会、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甘肃省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河州牡丹节和花儿临夏马拉松赛等有影响力的特色体育赛事,充分发挥赛事优势,大力开展体育扶贫,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扶贫深度融合。而且通过发展“体育+模式”在民族地区加大了民族团结创建示范顺利开展,体育的竞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但是随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民族地区体育健身场馆缺乏的矛盾日趋显著,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全州八县(市)中,除临夏市、广河县有场有馆外,其他县有场无馆或简易场馆,特别是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无场无馆。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健身场馆建设普遍滞后,甚至有些县还相当欠缺。体育教育相对滞后,体育人才相对缺乏,体育和教育、文化、旅游的融合度还不高。
为巩固拓展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健身需求,增强民族地区体育软实力和体育竞争力,推动民族地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议:1.国家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县级体育场馆,尤其是那些刚刚摘掉深度贫困县帽子的民族地区县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2. 在体育基础良好的地区,申请国家体育局挂牌“***体育之乡”助力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例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广河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可以申请全国“篮球之乡”,通过国家这种荣誉支持付出民族地区“体育+”融合发展。
3. 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把东部发达的体育教育资源、体育竞技资源和体育人才资源进行对接,助力西部民族地区的“体育+”融合发展。
4. 加大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挖掘、传承,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录,完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体系档案和数据库。成立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协会,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示范区建设。
相关新闻
- 2021-03-03【聚焦2021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说①:擦亮“生态底色”
- 2021-03-03【聚焦2021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为民代言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 2021-03-03【聚焦2021全国两会】“梁掌柜”履职记
- 2021-03-03【聚焦2021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董彩云:为贫困地区教育奔走是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