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文旅融合看甘肃·天梯山石窟 一束中华文明的瑰丽霞光
百年风雨兼程,世纪沧桑巨变。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开展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14个系列,多类型产品,全媒体平台,讴歌百年大党丰功伟绩,为“十四五”开好局鼓与呼。
即日起,贯穿2021年全年,面向省内外征集作品。随制、随报、随评、随播。甘肃省广电总台相关平台精彩呈现,择优上推央视、央广;中国甘肃网、视听甘肃(丝路明珠网)同步发布;今日头条、微博、快手、Zaker、百度百家号等多个第三方平台及有关中央媒体端、网同步发布、持续推广。
欢迎您参与,期待您关注!
详情查看〉〉〉甘肃省“‘100系列’献礼建党百年”大型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记者 张振国
中国内地最早的石窟究竟在哪里?赫赫有名的凉州造像又是怎样的尊容?两个初来乍到的北凉菩萨,为什么和内地的菩萨形象大不相同?从印度到龟兹,从龟兹再到凉州。凉州造像又如何影响了全国的石窟营造?石窟鼻祖,巍然端坐,庄严的目光默默承载着凉州1600年风雨。
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天梯山南麓,始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现存18窟,以13号大佛窟为中心,分上、中、下三层布局。其中,北凉洞窟以1、4、18窟为代表,为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覆斗顶,中心柱分4层,下层为方形基座,上三层逐层收分直通窟顶,且四面均开龛造像,是中国内地较早的中心柱窟。北凉时期的佛教壁画的人物采用凹凸法晕染,衣纹线条采用传统的线描技法,着色以平涂为主,是中西艺术交流融合的产物。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凉州模式”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
天梯山石窟第1、4、18窟发现的北凉时期菩萨壁画像,说明了天梯山石窟确为北凉沮渠蒙逊所开凿的凉州石窟,进一步证实了凉州石窟和印度、西域以及其它有关早期石窟一脉相承,对研究我国早期石窟的源流和渊源关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8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提出,自沮渠蒙逊在凉州南山开窟造像始,在我国新疆以东地区逐渐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模式——凉州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包括张掖金塔寺、酒泉文殊山、玉门昌马等石窟在内的北凉时期石窟遗存。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随佛教东传,经新疆传入河西。五凉时期,自张轨始,尊崇笃信佛法。北凉沮渠蒙逊,亦好佛法,在凉州南山兴凿石窟,以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凉州模式”诸多石窟,先后在河西地区开凿传播,影响了中原石窟艺术风格,成为石窟艺术神圣的殿堂。(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