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脱贫攻坚

明月何曾是两乡——天津市携手甘肃打造脱贫攻坚“津陇模式”

20-12-03 09:1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吕庚青

  原标题:明月何曾是两乡

  ——天津市携手甘肃打造脱贫攻坚“津陇模式”

  天津市河东区对口帮扶的迭部县达拉乡次哇村。

  天津支教老师杨静和靖远乡村的孩子们在一起。

  天津市武清区帮扶泾川县朱家涧村建设的蔬菜产业园。

  天津市在天祝县帮扶建设的产业园。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赵海龙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通讯员 赵海龙

  11月21日,甘肃宣布最后8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甘肃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标志着甘肃从此撕下“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

  这一天,不仅是甘肃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也是天津永载史册的重要时刻。

  从渤海之滨到西北陇原,山海千里,血脉相连,跨越千里山海情,津陇携手拔穷根。渤海浪奔浪涌,见证了新时代津陇对口扶贫协作的新篇章;巍巍黄土高原,见证了陇原告别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时刻。

  5年来,天津、甘肃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论述,双向协作,汇聚合力,共同书写了协作扶贫的新答卷。

  常来常往的“天津亲戚”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以来,天津市聚焦甘肃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的思路和一系列务实举措。

  截至2019年底,天津市召开对口帮扶甘肃的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领导小组会议等共计40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年率团赴甘肃考察座谈,靶向定标。

  津甘两地密切合作,每年签订两省市帮扶协议书,全面加力制定高质量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并与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衔接,推动甘肃省出台对接落实方案。两地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专责部门不断密切工作衔接配合,建立健全信息交流、沟通协调、督查考核的协作机制,形成年度方案匹配、部门人员对接、工作推进协同、数据信息同步的紧密型扶贫协作格局。专门成立天津市对口支援甘肃工作前方指挥部临时党委,抓党建引领、促协作攻坚,加大援甘前方工作组织落实力度。

  在天津市委的倡导下,开展党政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活动。7位市领导带头结亲,引领全市2158名各级党政干部与2245户贫困户结为亲戚,实现了对1417个深度贫困村的全覆盖。上千名天津干部跨越千里“串门”走亲戚、聊家常、帮思想、促感情,送来慰问金和慰问品近200万元,支持发展产业、购买农产品、大病救助、资助就学、介绍工作等,为贫困户排忧解难百余件。

  天津深入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组织1484家企业、59个社会组织与1992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实现每个深度贫困村至少有1家天津企业结对全覆盖。组织90家二级以上医院、957所中小学与受援地区105家县级医院、1819所中小学开展结对活动。

  雪中送炭的“天津温度”

  “山里头陡不过大关山,川儿里旱不过张家川”,流传在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这首花儿,唱出了张家川缺水的艰难。

  经过十多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张家川大多数乡镇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然而,到了2018年,按照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的标准,全县仍有12个乡镇、33个行政村、2.54万人的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包含了7个贫困村、828户贫困户。

  急需实施的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关系到张家川县能否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攻坚的任务很重,感到压力大。”张家川县水务局局长海斌介绍,巩固提升工程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工程预算3100多万元,县里扶贫资金有限,只能凑够1000万元。

  就在海斌为资金缺口一筹莫展时,对口帮扶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支持帮扶资金2000万元,让海斌如释重负,那一段时间,他逢人便说天津的帮扶是“雪中送炭”!

  有了这笔资金,张家川2018年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顺利实施。2020年,天津滨海新区又拨付资金900万元,帮助张家川扩充了蓄水池,使张家川安全饮水工程步入了良性运行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张家川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张家川县的农民吃上了放心水脱了贫,而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的护林员刘世强则因为种树脱了贫。

  “天旱种不上,雨涝收不回。最难的时候,连细面(白面)都吃不上。”对于过去的苦日子,现年59岁的刘世强记忆犹新。

  2018年以来,结合华池县“再造三个大凤川”的造林目标,天津投入帮扶资金1190万元,在华池县柔远镇、山庄乡、乔河乡等7个村共栽植沙棘油松混交林2.2万多亩。

  郁郁葱葱的树林,极大地改变了刘世强的生活。“我一共有7亩地,一年退耕还林补2800元;栽树务工的收入有3000元;我当了护林员,一年工资8000元。这三项收入1.4万元。树长大了能卖钱、再补幼苗,还有收入。”刘世强欣喜地说。

  生态林的建设,直接带动了像刘世强这样的688户贫困户脱了贫,实现了退耕还林补助“稳赚”、家门口务工“好赚”、出售苗木“净赚”、生态护林员收入“多赚”的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林建设促进华池县美了环境、富了村民。

  张家川的自来水,华池的生态林,没有豪言壮语,不需惊天壮举,裹着海风而来的温暖,传递出相望相助的“天津温度”。

  天津树立“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帮扶多一点”理念,2016年至2020年,天津市累计投入扶贫协作资金41.34亿元,县均财政援助资金从2016年的181万元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4730万元。尤其是2019年,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负增长的困难条件下,天津市多方筹措为甘肃拨付扶贫协作财政资金13.79亿元,同比增长55.6%,占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6亿元)的6.5‰。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自身的情况下,天津市继续保持财政援助资金只增不减,且在第一季度提前超额到位援助资金13.91亿元,超出协议数3.91亿元(县均资金4090.4万元),帮助甘肃战贫战“疫”。

  天津市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通过慈善捐赠、公益演出、义拍义卖、微心愿、送温暖等,为甘肃累计捐款捐物5.739亿余元。2020年以来社会帮扶资金2.56亿元,其中今年1至4月各界为甘肃捐款捐物合计3479万元,帮助解决防疫物资紧缺难题。

  造血帮扶的“天津担当”

  每周星期三上午,家住天津市宁河区的李桂花都会收到一箱来自千里之外的新鲜蔬菜。李桂花说,蔬菜新鲜、好吃,已经供应两年了。这箱菜是来自千里之外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兰州高原夏菜。

  作为兰州高原夏菜的发源地,榆中县一直把高原夏菜作为拳头产业。2018年,高原夏菜龙头企业康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全县43家合作社,发起组建了榆中县兰州高原夏菜产业化联盟,以完善产业链。然而,就在此时,康源公司的财务出现了危机。

  “市场上有货但没钱收,感觉做不下去了。”公司总经理谈应勇对那段经历心有余悸。

  得知这一情况后,榆中县对口帮扶单位天津市宁河区经过认真调查,决定以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方式,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正是这笔资金,让康源公司走出了困境。“几百万元那是救了我们的命啊。”谈应勇说。

  之后,宁河区围绕兰州高原夏菜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后续尾菜处理开展全程帮扶协作,先后对接天津市农科院引进高原夏菜新品种,协调建成康源公司净菜加工扶贫车间开展精深加工,帮助建设高原夏菜冷链运输系统,引入技术建起尾菜蚯蚓养殖资源利用处理试验基地,极大提高了高原夏菜产量和品质。2020年又投入2000万元,帮助榆中县建成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榆中县高原夏菜专供基地,带动起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产业发展了,才能真脱贫。对这一点,镇原县方山乡王湾村村民张孝贤深有体会。

  正是母羊产羔的季节,张孝贤在村里的羊场忙活。现在,他已经是羊场的场长。而就在一年多前,他们家还是只靠种地收入单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是我媳妇有病,看病借了不少钱。”张孝贤说。

  镇原县是国务院挂牌督战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天津市静海区帮助镇原县精准施策,在构建特色产业上想办法、出实招。2019年,4家静海区龙头帮扶企业与镇原县近2.8万名贫困群众捆绑,创立了镇原县久鼎联合社,在1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肉羊养殖示范合作社。

  也就是在那时候,张孝贤到羊场打工。因为工作踏实、肯吃苦、掌握技术快,3个月后,他被提拔为场长。“现在每月收入4500多元,一年下来5万多元,收入翻了几番。”张孝贤对生活的变化十分满意。

  发展产业,让贫困户有了可持续增收的动能,有了掌握技术自主致富的渠道。这是天津市创新推进产业合作,形成造血帮扶“天津担当”的初心。

  5年来,天津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协作主攻方向,立足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产业,编印津甘战略合作产业目录和项目库,安排产业扶贫资金20.8737亿元,占帮扶资金总额半数以上。引导286家企业落户,实际投资13.53亿元,扶持贫困县、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了当地发展动力。

  天津市多次策划组织开展“津企陇上行”活动,实地观摩成功帮扶项目,举办产业扶贫座谈会,加强政企对接和企企交流,充分发挥天津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和甘肃资源能源、人力成本等优势,着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2019年11月和2020年7月连续举办两届活动,参会企业超过500家,累计签约项目118个,合作总额312.76亿元,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甘肃、天津两省市领导和企业家的广泛认可。

  扶上马,帮到底。天津市从需求端持续发力,5年来,坚持产销对接、以销促产,完成消费扶贫专馆、专区、专柜布放,累计实现消费扶贫25亿余元,有效助推受援地区农畜牧产业发展。

  就业扶贫的“天津服务”

  8月,工厂生产的旺季,天津市静海经济开发区爱玛集团的车架部,来自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的林军伟忙着作业。“我已经在这里干了十年了。”林军伟说,厂里为他们办了五险一金,从来没有拖欠过工资,每个月还补助250元的餐费。

  “今年1月回老家过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没法上班,也没有收入了。”林军伟除了焦急地等待,没有任何办法。不久,好消息传来。2月28日,天津和甘肃相关部门协作,组织专车接送在津务工人员,林军伟随车回到天津。“现在,收入很稳定。”林军伟对自己在天津的生活很满足。

  同样生活在天津,来自秦安县五营镇马沟村的康亚丽却另有苦衷。

  2018年,康亚丽发现自己3岁的女儿有些不正常,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她的女儿属于发育迟缓,3岁多的智商还不如1岁。从那时起,康亚丽和丈夫一直奔波在为女儿治病的路上。“康复的花费是个无底洞,再富的家庭也会折腾穷的,特别绝望。”康亚丽一家也因此变成贫困户。

  2019年,康亚丽听说天津有一家康复机构免费收治残障儿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带着女儿来到了天津市津南区博能康复医疗中心。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房租药费都是免费,并给她提供米面油。让康亚丽更加高兴的是,经过一年治疗,女儿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天津博能康复医疗中心成立于2019年3月,作为天津市津南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项目,中心接受了甘肃省秦安县的27名脑瘫、自闭、智障、发育迟缓等患儿在这里接受专业的定制化训练。

  女儿的病情好转,康亚丽的爱人开始在外打工,家里的收入慢慢增加了。为了增加和康亚丽一样的患儿陪护家属的收入,康复中心对康亚丽等人进行培训,制作糕点,多了一份额外的打工收入。

  和出外打工不同,会宁县杨崖集镇杨崖集村的贫困户李明山,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李明山生活的杨崖集镇,出产的党参多糖含量为40%,黄芪甲苷检测为0.13%,分别超出国家标准3倍,是特色优势产业。

  2019年,在天津市和平区488万元帮扶资金的支持下,杨崖集中药材产业园顺利建成投产。像李明山一样的200多个贫困户,走进了车间,变成了产业工人。“想都不敢想,六七十岁的人还能在厂里当工人。”在车间里忙碌的李明山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一边带孙子在镇里上学,一边每月还有固定收入。

  无论是林军伟在天津稳定的工作,还是李明山在家门口方便地打工,都是天津市做优就业扶贫的“天津服务”。

  天津市设立劳务协作服务工作总站,并在各受援地区建立工作站,搭建劳务协作平台,建立“岗位供给清单”,实现就业信息充分共享、岗位供需实时对接、就业服务同步跟进,5年累计帮扶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8.8万余人。仅2018年、2019年输转来津就业2535人,就地就近就业25189人,通过牵线搭桥、技能培训帮助转移到其他地区就业57680人。援建609个扶贫车间,吸纳9053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仍然组织输转来津就业3457人,是今年协议数的5.5倍;转移到其他地区就业58420人,是去年全年完成数的1.85倍。

  津陇有义同甘苦,明月何曾是两乡。今天,由天津市帮扶的甘肃省3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了摘帽退出。天津市用实际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在陇原大地上,创造出了饱含着艰辛奋斗、团结共赢脱贫攻坚的“津陇模式”。

  天津和甘肃,必将在新时代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