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关城
本网记者 张振宇 宋芳科 任磊
9月22日,嘉峪关市长城第一墩景区,嘉峪关关城大景区讲解员崔雅琴正在为游客讲解长城第一墩的前世今生。透过100多年前的老照片,讨赖河大峡谷畔的长城第一墩静静屹立,与奔流的讨赖河相生相依。100多年后的今天,讨赖河水依然奔腾,但是经过大峡谷时却被河堤拦截转了弯,不再靠近崖壁侵蚀长城第一墩地基。 崔雅琴说,这项工程叫长城第一墩防洪工程,重点预防洪水对长城第一墩赖以生存的崖壁冲刷与侵蚀。
像这样对长城的保护,嘉峪关一直在探索和努力,这也是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长城第一墩经历百年沧桑,依然保留了自己模样的原因。
100多年前的讨赖河大峡谷
今天的赖河大峡谷和长城第一墩
同样,嘉峪关丝路长城研究院长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精细化保护长城。他说,以前对于长城的保护,他们更重视本体,也就是长城本身。现在他们更关注长城生存的生态环境,只有长城周边环境好了,长城才能更好地屹立天地间。
时间回到1年前,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嘉峪关关城,察看雄关布局,领略山川形胜。他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生生不息。
张斌说,一年来,他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长城文化保护当成第一要务,全面摸清嘉峪关境内长城的家底。目前,他们已对嘉峪关境内长城墙体43.6公里,其中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进行了有效监控和保护。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在修葺的基础上给嘉峪关关城安装了风速仪、测斜仪、压力计、裂缝计、地质雷达等高科技设备,让保护和监控深入到天上、地下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监控和数据信息时时传播。其它长城、墩台、关堡也全部做了防护栏围挡以及安装部分监控设备,让嘉峪关长城在天地之间构建起立体保护盾牌。
嘉峪关关城
从守护文物到弘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蓬勃力量。
嘉峪关市境内长城现存体量在甘肃省虽不是最大,但其结构类型突出,涵盖了甘肃明长城所有类型。甘肃又是长城资源大省,全省长城分布在11个市州,总长度为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1738千米,长度为全国第一。万里长城有着甘肃荣光,奋进路上共享长城精神。
长城第一墩
一年来,嘉峪关邀请10多位专家学者在反复查阅史料、论文,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仔细斟酌、研讨,总结提炼出“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坚韧不屈、守望和平”的长城精神,让嘉峪关精神底蕴更加清晰。
一年来,嘉峪关关城景区更重视文化体验,让明朝的历史融入到长城的岁月。身着汉服打着油纸伞的讲解员拉近了和游客的距离。穿着明朝服饰的工作人员将人们带入大明风华的随想。
一年来,甘肃省文物系统加快实施金塔、古浪等全省重要点段长城抢险加固工程,编制完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
张斌说,长城的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从1372年始建,到1539年建成一座完整关隘历时168年,这期间跨度百年,必须边建边维护才有今天的“天下第一雄关”。
从2014年嘉峪关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工程结束至今,监测平台已经积累了六年的相关数据。从大量的分析来看,嘉峪关长城整体上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
今年,嘉峪关关城648岁了。
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张斌希望一代代文县保护者接续努力,让雄关迎接下一个600年挑战。
嘉峪关关城的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