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四道题,变“督战”为参战实战 ——镇原县委书记毛鸿博谈脱贫攻坚
原标题:答好四道题,变“督战”为参战实战 ——镇原县委书记毛鸿博谈脱贫攻坚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曹志政
薛巍敏 刘华东
9月1日,镇原县召开农业产业推进大会,全面深入分析全县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思路、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镇原县委书记毛鸿博在大会上提出:“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固有思维,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体系。”
镇原是国家级贫困县,有贫困村12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3万人,贫困发生率36.21%。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作为全省8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如何在年底之前实现脱贫摘帽?
今年6月以来,镇原县以“知不足而后勇”的态度,组织全县领导干部赴庆阳市内各县区和周边市县学习脱贫攻坚工作,“横向比找差距 ,纵向比补短板”,通过和兄弟县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交流、体会,坚定了脱贫摘帽信心。针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镇原县紧紧围绕高质量脱贫,扎实推进挂牌督战,聚精会神答好每一道考题,确保在这场终极大考中交出好答卷。
答好“基础题”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基础题”。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5+1”专项提升行动,就是围绕整县脱贫退出摘帽最终目标,瞄准薄弱环节,靶向补齐短板。义务教育实现了贫困家庭零辍学,基本医疗保障率、安全住房保障率、饮水安全保障率均达到100%。目前引进24家龙头企业,建办1268个合作社,带动全县做强做优“畜禽、瓜菜、林果、饲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中药材、万寿菊、肉兔”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村通硬化路、生活用电、自然村通动力电三个全覆盖,只有在“量”上得到突破,在“质”上得到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获得感才能明显增强。
毛鸿博书记介绍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是‘政治责任’。抓住最后的‘窗口期’,答好‘基础题’,全县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带头扛起政治责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盯深度贫困乡村,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稳定脱贫3.91万户15.95万人,贫困村退出107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5%。”
“目前形成的到村到户到人的‘三到’挂牌作战体系是整体脱贫的根本保障。”按照挂牌作战的要求,在中央、省市挂牌督战的基础上,全县已经确定33名县级干部、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每人常态化督战20至30个重点户。把各乡镇分为4个战区19个作战组,实行四大家主要负责人分战区包抓、县级干部包乡、部门单位帮村、工作队驻村、扶贫专干包村、干部职工帮户的联动作战机制,推动形成了到村到户到人的作战责任体系。
毛鸿博说,全县持续推进“五级书记抓扶贫”制度,组建14个专责工作组,建立了指挥调度、精准管理、资金监管、督查问责、产业帮办、合力帮扶、党建引领、歇帮惩懒“八项机制”,中央、省市、县乡五级7062名帮扶干部倾力帮扶,采取“四不两直”“日暗访日通报”的工作机制,红黄蓝三色预警督办工作落实,目前,未脱贫退出的13个村、3195户全部达到了脱贫退出标准,211户监测户、359户边缘户无返贫致贫风险,能够如期实现整县摘帽,可向镇原53万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答好“综合题”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整合传统养殖种植的资源,确保农民收入过线,坚决守住脱贫底线,是“大考”中一道“综合题”。镇原全县总人口53万,农业人口48万,耕地213万亩,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先后实施了产业“培育突破、巩固提升、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确定了“肉鸡、肉牛、苹果、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体系。
毛鸿博说:“鸡、牛、果、中药材是适合镇原基本县情的农业四大支柱产业。”
肉(蛋)鸡产业主要以发展白羽肉鸡和地域特色肉蛋鸡为主:白羽肉鸡产业依托圣越农牧为引领,计划到2022年饲养量达到1.2亿只,带动种养循环发展、冷链包装、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白羽肉鸡全产业链生产,打造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强县。通过三年的发展,肉(蛋)鸡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点。
肉牛产业以早胜牛保种改良扩繁为主,依托现有肉牛成功的养殖技术和圈舍等基础条件,突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到2022年建成5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区,带动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35万头。通过三年的发展,肉牛产值达到50亿元。
苹果产业坚持“企业引领、行政推动,示范带动、群众联动,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思路,以苗木繁育良种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贮藏加工自动化、果品营销立体化、技术服务网格化为抓手,全域规划、全链条发展、全体系建设,倾力打造陇东黄土高原优质苹果镇原基地。至2022年底,全县苹果栽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
中药材产业是以天欣堂药业为依托,订单种植、保护价回收,以 9个乡镇为核心生产区,各建成标准化基地1000亩,每年种植5万亩以上;万寿菊依托立达尔公司,以平泉、临泾、太平、孟坝四大塬区为重点种植区域,辐射带动茹河、洪河两条河沿岸乡镇发展,年栽植万寿菊5万亩以上。通过三年的发展,中药材产值达到10亿元。
答好“加分题”
镇原县是一个劳务大县,平均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常年在外务工,打造劳务“金”字招牌,擦亮镇原劳务品牌底色成为一道“加分题”。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转作为解决群众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多年努力大多数务工人员已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镇原护工”、“红杏之乡、家政巧妇”已形成规模巨大、收入稳定、信誉良好的劳务品牌,在京津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毛鸿博认为,“镇原护工”、“红杏之乡、家政巧妇”这两个劳务品牌之所以墙内开花墙外红,主要是常年抓培训,提升了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多年来依托北京富平家政学校、县职中和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深入开展护工和家政服务培训,先后培训家政服务员、育婴员、保育员6000多名,并为考试合格的5400名女工免费办理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已有15000多名在京务工人员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拿到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育婴员、保育员、初级护工资格证。同时在抓输转过程中抢先占领市场,劳务部门充分发挥在劳务输转中的牵头抓总作用,引导农民工与务工重点地区规模大、信誉好的大公司签订劳务合同,保证他们能长期稳定就业。
“劳务输出是一个过程,当好‘娘家人’才是关键”。自2010年起,相继在北京、天津等地建立劳务工作站,负责用工信息收集、推介、组织输转和帮助务工人员的劳动维权,发挥务工人员“娘家人”的作用,为广大护工和家政服务人员安心务工保驾护航。
答好“面试题”
基层党建是农村发展的基石,夯实干部作风,纵深推进抓党建促脱贫,确保群众认可,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面试题”。经过7年多的精准扶贫、4年多的脱贫攻坚战,镇原贫困人口由17.23万人减少到8570人,贫困面由36.21%下降到1.75%,能够接续取得这些阶段成效,基层党组织举旗引领是主线,基层党组织统揽全局是关键,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是保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加有力有效地发挥自身引领作用,直接决定着打赢这场‘硬仗’的质量和成色。”毛鸿博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县委是“一线指挥部”,乡镇党委是“一线作战队”,村级党组织是“一线急先锋”。办好一件事,人是最大前提和决定因素。脱贫攻坚越是到了冲刺收官的关键时点,越是需要拿出攻城拔寨、滚石上心的信心和勇气,越是需要选出最能打硬仗、打胜仗的精兵强将,这些都是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结合基层党建“四抓两整治”、村干部队伍建设“三化”试点等重点工作,通过就地选一批、向下派一批、一肩挑一批、选聘专一批的“四个一批”工作法,着眼从致富能人、创业青年、复退军人、技术能手、返乡人才中精挑细选农村发展“领头雁”和脱贫攻坚“排头兵”,先后选配本土化“能人带动型”村支书68名,落实“一肩挑”164个村,极大增强了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发展薄弱村、贫困落后村“选人难、用人难、留人难”问题,真正为这些村注入了“源头活水”。
毛鸿博说,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的是支部。一个贫困村能否按期脱贫退出,支部带有好思路、干有好路子是着力重点,产业培育、产业扶贫是根本支撑。产业如何发展到村、覆盖到户,政策、项目、资金是外力因素,群众想干、能干、善干是内力要素,这些都需要县委把方向谋全盘、乡镇党委找路子定方案、村级党组织带好头抓落实。就镇原实际而言,就是要把“鸡、牛、果、药”四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着力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为每一个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套餐”,让他们脱贫奔小康的底气更足,步子迈得更大,成效才更加巩固。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