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听甘州说”:为甘州小调插上传承的翅膀
7月25日,下午6点的张掖,烈日依然当空。中心广场里,甘州小调的轻快却似乎让炙人的温度降了下来,让这个炎热的下午也显得不那么难耐。
甘州小调是流传于甘肃省张掖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2008年6月成功申报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但如今会唱甘州小调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听甘州说”这样的乐队就显得尤其珍贵。
“我们也是年轻人”
甘州小调作为传统的说唱艺术,其内容很丰富,唱出了以前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也是对民俗特色的一种表达。
如今的艺术种类多种多样,人们的娱乐方式也丰富多彩,甘州小调就被遗忘在了角落里。尤其是年纪大一些的演唱者由于身体等原因,有的无法继续演唱甘州小调,有的对过去演唱的曲子无法回忆,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对甘州小调知之甚少。甘州小调已经面临失传的境地。
在西北地区,老艺术家唱的最多的还是戏曲,比如秦腔,是很多老艺术家都爱唱的,甘州小调他们只是偶尔会唱。
“很多年轻人没有听过,不知道这个东西,我们想用我们几个人微薄的力量,去把甘州小调改编一下,然后传播出去”,“听甘州说”的主唱王宁说,“我们也是年轻人,我们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去让他们知道这个东西。”
“听甘州说”是张掖的一支本土乐队,他以唱甘州小调为主。七个年轻人,因为喜欢音乐聚在一起,又因为甘州小调被“看见”。他们中有的人是钢材店的老板,有的人教小朋友乐器,也有的人拥有自己的LiveHouse。但在“听甘州说”里,他们成了同样的人——喜欢甘州小调的年轻人。
王宁自己很喜欢甘州小调,从2018年开始唱甘州小调,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设备齐全,他就自己拿把琴去电台唱一唱,弹一弹。“因为喜欢才会干这个事情。”王宁说出了乐队所有成员对甘州小调的热爱。
“用年轻人的方式改编这些东西”
甘州小调的配器都是二胡、板胡、三弦、笛子、扬琴这些传统乐器,有时还会加上锣、鼓、梆子等打击乐器。现在的老艺术家们唱甘州小调,还是会用这些传统的乐器来伴奏,但“听甘州说”的甘州小调却有所不同。
“听甘州说”乐队用架子鼓、贝斯、吉他、电子琴等西洋乐器代替了传统乐器,用不一样的乐器和编曲将甘州小调变成了年轻人更喜欢的样子。“这其实就是一个重新配器的过程,”提到甘州小调的改编,乐队鼓手大飞的话多了起来,“把民族乐器改成西洋乐器,比如把中国鼓换成架子鼓,把原来的小调和弦换成吉他和弦。”
除了乐器的改变,“听甘州说”还会将甘州小调的歌词进行改编。他们会将张掖当地的特色写进去,如张掖的牌坊楼,就被他们写进了甘州小调《亲家母》里。其他的甘州小调,如《小放牛》《割韭菜》《刮地风》等,乐队也进行了改编。
纪录片《记住乡愁》拍摄现场 张文青摄
“让我们的小调不会失传”
“听甘州说”每周的演出都是公益演出,没有收取任何费用。乐队成员在工作之余聚在一起,对甘州小调进行改编,为每周的演出认真排练。可以说,他们把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传统的艺术和文化上。“听甘州说”这么做的最大动力就是想让甘州小调传承下去。
“我们的理想就是为了把我们的特色文化传递出去,让更多人听到,让我们的小调不会失传。”乐队经纪人孙浩坚定地说。
“听甘州说”乐队将甘州小调进行乐器上的改变以及编曲和歌词上的改编,还会将自己唱甘州小调的演出视频发布在抖音上。由于甘州小调是用张掖本地语言演唱的,他们会在视频上加上歌词字幕,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看懂。
“听甘州说”这种对传统艺术的传承精神,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同时,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记住乡愁》节目组的注意。7月25日下午,《记住乡愁》的拍摄现场,“听甘州说”的甘州小调一如既往的吸引力很多人的围观。
“他们跟我们的主题特别契合,”在聊到为什么选“听甘州说”作为取景对象时,节目组执行导演汪女士说,“我们的主题就是张掖的本土文化,他们乐队唱的是甘州小调。”汪女士认为,“听甘州说”其实也是一种挽救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
乐队与节目组合照 孙浩摄
“听甘州说”以全新的方式演绎传统的甘州小调,其实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拿着西洋乐器去唱传统的甘州小调,有人觉得新奇,也有人觉得怪,觉得无法接受。但无论这种演绎方式遭受多么大的争议,“听甘州说”的成员都表示,未来还是会坚持下去的。
中心广场里,“听甘州说”被张掖市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在中间,《小放牛》的旋律响彻整个广场,相信甘州小调也被他们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张华、张春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