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我的精神家园——访诗人妥清德
原标题:诗歌是我的精神家园 ——访诗人妥清德
中国甘肃网7月16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华静)
|
妥清德 |
裕固族,1968年12月出生,酒泉市肃州区人,曾用笔名萨尔塔拉。先后就读于酒泉师范学校、酒泉教育学院中文系、甘肃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开发史专业,在职研究生学历。1989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学校、肃州区广播电视局、中共肃州区委宣传部、肃州区文化体育局、酒泉市政协工作,现任中共酒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酒泉市文联副主席(兼职)、酒泉市作家协会主席,酒泉市领军人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酒泉市飞天文艺奖、河南省驻马店市《长鸣》文学奖、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学铜奔马奖、甘肃黄河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出版介绍地方饮食的书《百味酒泉》、诗集《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诗集《鹰隼的天空》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高处星群安静地亮;流动的牧帐,青烟的柏枝卧在斜阳的坡上,几颗湿牛粪,蒸腾着青草气息,意识到冬天的水源,在马灯深处净化……”这首诗节选自裕固族诗人妥清德的诗集《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文中的草原、牛粪、马灯……仿佛一下子把读者拉进了充满民族特色、天高地阔的草原风情。
裕固族是我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美丽神秘的河西走廊一隅,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虽然他们的本民族文字失传,但历史上用回鹘文创造了大量的文化辉煌,在酒泉境内留下了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回旋轻捷如鹘”的古老回鹘族就是现在裕固族的先祖之一。近日,记者见到了裕固族诗人妥清德,他带着回鹘先祖的浪漫与英勇,以诗歌的形式徜徉在心中的文学之梦,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挖掘着裕固族文化的光华。
妥清德出生成长在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这里是国家民委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美丽博大、纯朴自然的草原和骨子里自带的恣意和浪漫,造就了他善于观察、热爱表达的特性,在他年轻的时候,正是文学欣欣向荣的时代,毫无疑问,因着浪漫、豪放、多情的性格,他如宿命般地爱上了诗歌。妥清德说:“我的诗歌创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诗意盎然、文学备受瞩目的黄金时代。我正好赶上了这样的时代浪潮,虽然那时信息比较闭塞,但我被普希金、波德莱尔、海子的诗歌浸润着,让我整日痴迷于诗歌阅读与创作中。”
自从爱上了文学,妥清德的创作几乎就没停过。“我上学时几乎每天写一首诗,每天一篇笔记、一篇随笔,就像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记得那时候身上经常装着纸笔,有灵感时随时记录,那时我的纸笔就像相机一样捕捉着生活精彩的瞬间,等回来后再根据当时的场景写出一首诗来。”妥清德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前期,凭着多年的坚持与积累,妥清德逐渐达到一个日益饱满而成熟的理想化写作状态。为了收集创作资源,妥清德曾无数次前往现在尧熬尔人(裕固族的自称)的集聚地——肃南大草原,亲身体验那里的宽广、融入与流动,体验民族的具象生活与历史传统,对他来说,不仅是为了诗歌,也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追根溯源。
裕固族人对诗歌有着来自基因里的理解,妥清德说:“诗,就是歌,就是唱自己的内心体悟,唱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唱自己对生命、对自然、对整个世界的憧憬和悲悯。唱,是裕固族的天性。裕固族有大量口传身教流传下来的民歌,如《割草歌》《牧羊调》这些都滋养了我的灵魂。对于我来说,选择诗歌创作,就是对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最好传承。”
在多年的诗歌创作过程中,妥清德始终保持着一种寻根的状态,对裕固族历史和文化的追寻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主要特性。在黄泥堡教学的时候,除了读书,大部分时间他会去草滩上和田野里徜徉、逡巡,把自己混同于一棵草或一只羊,感受内心那份宁静。“我通过翻阅裕固族留传下来的一些史诗、民歌,到肃南去体验裕固族的那种生活方式,看他们的鄂博(游牧民族地区用土石垒成高堆,插上旗杆,作为路标或界标)、歌舞,相形而下,我发现黄泥堡的很多特色已经遗失了。所以在创作中,在黄泥堡草原上出现的裕固族生活场景和情景都是我通过想象复制和构造出来的。我觉得,草原民族应该就有草原民族的那种生活场景。草原民族是向上的民族,看蓝天、看雄鹰、看太阳、看星辰,我想裕固族要更开放一点,更加辽阔一点。所以我把这些畅想都融入我的诗歌中。”妥清德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妥清德的诗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业界专家的肯定。“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处处流露出一种扯不断抹不去的浓浓情思。”……“妥清德的诗歌是衔接裕固族人传统和现实的一座桥梁,走过这座桥便能感悟到诗人的心境和梦想。”人们这样评价他的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钟进文更是在《寻根的人——裕固族诗人妥清德诗歌中的民族情结》中说:“妥清德的诗歌来自他向往和热爱的草原,那里的高山湖泊、一草一木、牛马羊群甚至空气阳光,还有牧人生活,都是触发其灵感的动情点。草原的辽阔给予其思接千里的想象,和天人合一的抒怀境界。”
2017年3月,第六届甘肃黄河文学奖揭晓,妥清德的诗集《风中捡拾的草叶与月光》获得最高荣誉奖,该诗集曾在2016年8月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回顾那次得奖经历,妥清德说:“这本诗集收集的是从1992年开始到2012年这20年间的一些代表作。因为我生活在黄泥堡地区,所以我的诗大部分都是围绕黄泥堡的草场、农庄和肃南草原,里面有涉及农谣、裕固族歌谣、还有一些爱情诗。我想通过文字的传递,把黄泥堡特有的东西表现出来,把裕固族已经流失掉的或者已经远去的东西找回来……所以我的诗集中有好多诗歌、组诗的题目就叫《黄泥堡草原》。黄泥堡草原不仅是我回首往事的港湾和心中的一方净土,更是我观察生活、把握未来的一盏明灯。”
近些年,除了创作之外,妥清德也愈加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他不光每天读书,还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媒体上开办了“清德读书”专栏,引导更多的人加入读书的行列。尤其到酒泉市政协工作后,他广泛联络社会各界名流,以各种形式和场合交流探讨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影响和带动自己身边的人形成一个诗歌创作群体,成为强有力的创作集群,推动着诗歌发展。妥清德说:“作为喜爱文字的人,写作灵感和素材从哪儿来?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当你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忽然迸发的亮点一定是和自己的经验产生共鸣的,可以激发写作灵感。我从事过多年的教师职业,我希望喜爱写作的同学们要多静下心来读一读那些传统的、经典的东西。当然现在借助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读书,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多读读纸质书,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样能对作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所以,总之还是希望学生们乘着年轻多读正规书、纸质书,这样对将来的人生之路大有裨益。”
在民族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裕固族作家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和必需的突破。妥清德诚恳地说:“地域和民族特色是一柄双刃剑,虽体现了其创作中的优势,却同样限制了作家‘向外看’的视界,容易形成一味‘向内看’的写作惯性和适应性写作的自足,有题材相对单一、表现手法不够丰富的缺憾,很难产生内外兼容、历史与现实并重的有气度和有力度的文学巨著。如何写好,写得更深刻,更有内容,愈显‘丰富’和‘变化’,是对裕固族作家的一大考验。”
妥清德认为,为了突破这一园囿,民族作家要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可借鉴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学作品,裕固族作家同样需要这种宏观的战略眼光和不断开拓的坚毅勇气,稳定队伍,潜心创作,尤其是如何把本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机地渗透到创作中去,在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共同的人性特征,唯如此,才不会被时代激流所淘汰,也才会使本族文学走得更远、更高。
自起先的“黄泥堡”到后来的“雪花与绿洲”等草原系列的开掘中,妥清德总能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感,并用富有活力和灵动的创意独具艺术地抒发这种美感,不经意间唤起读者的感动。妥清德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塑造了一座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牧歌缭绕的草原,这是他心灵深处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妥清德说:“正是基于对本民族来自骨血的热爱,我才能以一颗祝福的心来抒写自己的家乡、亲人和民族,把探索的目光深入到裕固民族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中,始终让自己的文学创作保持着一种寻根情结,诠释裕固族草原的人文气息和历史积淀,并充满了西部的苍茫和裕固族草原生态文化意识。”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