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匠的落寞与坚守
原标题:老铁匠的落寞与坚守
“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一句俗话道出了打铁这个行业的艰辛。
打铁,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曾经是很多人赖以生存的手艺。
在静宁县,有这样两位铁匠铺传人,一位有着对铁匠生涯的满满回忆,另一位则在孤独中坚守。
记者 马永萍
赵国璧:47年打造上万件铁器
说起铁匠赵国璧,静宁县城周边乡镇的很多中老年人都很熟悉这个名字,据说经他手中制作的一些铁器,有的使用二十多年至今完好。
辗转找到赵师傅,但他不干这个行当已有好几年。听说我们是慕名而来,竟一下子勾起了他对大半辈子打铁生涯的回忆。他说传统的铁匠铺子和工具现在已经不存在,只是在红寺乡二河村的表侄子张国俊家还勉强保留工具。为了去看看这门日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手艺,在赵师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红寺乡二河村,一处堆满了新旧废铁、农具成品和杂乱边角料的小院。
张国俊听说我们的来意后,很快和我聊了起来,并说要专门为我们表演一下农具的打制,为什么要说表演呢?主要是现在打制农具的人少了,他们没有多少多活,打制好的都卖不出去,所以只能专门为我们表演了。
张国俊熟练地烧起火炉,准备好打铁的家当。他负责拉风箱,赵国壁负责抡锤,他拿起一块废铁,说是要为我打制一把菜刀。
左手握榔头,右手持钳子,将一烧红了的铁块放在铁砧上,锤子落下的刹那间,火星绽放……赵国璧师傅一边干活一边大声地说:“铁匠是下苦行道,现在的年轻人不下这苦了,出去干啥都比打铁挣的钱多。手工做一个斧头得十个工序才能做成,费事地很。现在一把斧头卖三十块钱,三十块钱人家还觉得贵着呢。”
从张国俊口中得知,他和赵师傅两人是不同的两家铁匠铺子的传人,过去他们都曾有自己的铁匠铺子。父辈们都是以打铁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他们这些手艺人曾经非常风光,是农人眼中的能人,铁匠的手艺曾是他们一辈辈骄傲的资本,他曾经以为,这是一门可以祖祖辈辈传下去的手艺。
正在我们交谈之际,一位村民走了过来,接着我们的话题感慨道:“过去学一个铁匠要学三年时间,还要把老师傅伺候好,老师傅才给教本事。学成了好得很,挣多挣少都是你的,只要你能学成。
这时候,村子里的一个人过来询问,说是要修复一个什么铁具,然后再就没见到一个顾客。所以铁匠张国俊对于我的来访感到很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没人会关注他们这门手艺,冷落的门庭,这对于曾经以这门手艺为豪的他们来说是非常失落的。
72岁的赵国璧回忆道,18岁起在父亲那里学习打铁,从拎大锤、拉风箱、修炉子到打制锅铲、菜刀、锄头、耙齿等农业生活器具,再到后来的生产撬棍、榔头、钢钎、管钳等建筑工具,这一干就是47年。47年来,赵国璧亲手打造了成千上万件铁器。虽然他带学徒众多,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屈指可数。
打铁有句行话,“铁匠没样,越打越像”,传统打铁主要依靠眼力、手感以及经验,还有技艺。赵国璧师傅说其实锻打每一件物品都是一种专业,父亲和他当年的专业是打菜刀和锄头。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批量生产的产品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大部分,涉农的老手艺渐渐淡出了生活的舞台,这门手艺算是在家中失传。
赵国璧说:“父亲凭铁匠手艺养活了家里七八口人,我就学了这一门手艺,就干这个养活七八个人还轻松,钱也经常有呢,如今年龄大了做不动了,现在人家都是机器做着呢,再说干这个还得两个人,一个拉风箱,一个锻打。现在的年轻人不学,因为干这个火烧火燎的,衣服比较容易被烧,人家都不愿意来干,都去工程队上挣钱去了,咱这个没人做了。”
景师傅:老百姓还用,我就还要做下去
在静宁县城西环路的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是县城唯一一个铁匠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比较现代化的工具,鼓风机、空气锤、砂轮、电焊……今年52岁的景师傅左手握住大铁钳,将烧得通红的铁块从炉子里夹出来放在铁砧上,启动空气锤对着铁块打下去,铁屑飞出去,铁块在空气锤的打击下变形,形成各式各样的形态。在炉子里烧得近乎发白的铁块温度很高,也是比较柔软的,用锤敲打比较容易变形,所以打铁得趁热,说得真是一点没错。
景师傅说:“以前是硬吃力,死出力着呢,活做得很少,现在有机械了,机械做的活多,但细节方面还是要手工做的,机械做的是大样胚子,细节要手工做好,手工不加工的话,铁具光面不太好”。
景师傅是静宁县城川乡红旗村人,十六岁开始跟师傅学习铁匠手艺,等于有了一门吃饭的本事。虽然是下苦力,但维持生计不成问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铺生意最红火,他跟随师傅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铁制作农具,说起铁匠铺昔日的红火场面,景师傅的脸上满是兴奋,他说那时县城附近就有十几家铁匠铺子。景师傅今年53岁,他的打铁生涯也已30几年,虽然提起以往铁匠铺的红火,他的脸上露出少有的自豪和满足感,但景师傅还是隐隐感觉到铁匠铺的日子不会走得太远。以前,他们景家就有五六口打铁的炉灶,非常热闹,可是现在全县城就只剩他们孤零零的一家了。
景师傅说,每年三四月份农忙季节,农民开始挖草锄地,最需要铲锄时,也是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过了这个季节,铁匠铺子就很少有人光顾。没什么生意,帮他一起干活的妻子也就回了家。
说话期间,一位顾客走了进来:“把牛圈子给一个我看一下,多少钱?”
景师傅答道:“六块钱。”
“六块钱,少一点吧。”
“一直卖着六块钱。”
为一个六块钱的牛圈子他们两人讨价还价:“经常来着呢,我给人捎着呢,少一块钱。我是韩川人,以前的这个铁匠铺比较多,买东西比较方便,现在我就因为这个牛圈要到县城来买东西,也不容易。”
送走顾客,景师傅继续说:“咱们老百姓这些东西还要用呢,我想现在继续坚持往下做着,做了半辈子这个工作了,现在只有慢慢往下耗着,先凑合做着吧。”
打铁,这门古老的手艺,在农耕时代不可或缺。到了现代,纯手工打铁逐渐被机器生产所代替,铿锵有力的打铁声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或许五年、十年之后,纯手工打铁技术将彻底消失。
正在远去的铁匠铺,也正在成为岁月流痕的象征。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