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黄河边】喜看黄峪起新城
本网记者 沈文刚
鲁作诚是兰州人,今年45岁,但40岁之前,他几乎从未在市区内走一走,用他的话来说:“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以为一辈子就只能从地里刨食吃了。”
鲁作诚生活在七里河区黄峪镇鲁家村,唯一的生计就是山区几亩旱地,从父辈起,这几亩地里种的作物就是百合,每年的产量决定着一家人的生活质量。
黄峪镇境内山大沟深,贫困面大且程度深,小城区、大农村的城乡二元特征十分明显。耕地大部分是山坡陡地,农作物主要以百合为主。
“鲁家村用水也是困难,生活用水都是5公里外挑回来的,生活极其艰苦。”鲁作诚说。

鲁作诚跑出租挣起了钱
“在兰州人的眼里,黄峪镇几乎是贫穷的代名词。”黄峪镇党委副书记王昊告诉记者,后山赵李家洼、尖山、王家庄、邵家洼、鲁家五个村境内村民居住分散,生活异常困难,长期面临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等问题,经济发展更是磕磕绊绊。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七里河区决定对生存条件恶劣的后山五个行政村实行拆旧复垦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在前山的王官营村建设“黄峪新区”。
听闻搬迁消息后,鲁作诚的思想起了斗争,有了机会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但是“穷窝难舍”。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七里河区政府做足了功课,宣传政策、扶持产业、完善制度、解决矛盾......就这样,鲁作诚下山了。
沿128县道从龚家湾出发,H5路公交20分钟就到了黄峪新区。进入黄峪地界,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2013年还是耕地的这里已建成了一个规模化的的居住小区,小区内宽敞整洁,家家户户窗明几净。“以前住老房子,现在住130平方米的大房子,生活越来越好。”“学校就在旁边,走路十分钟就到,娃娃上学非常方便。”“通了公交车,去城区很方便。”……村民们纷纷讲述着易地搬迁的带来的种种好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鲁作诚站在楼下指着其中的一栋告诉记者,窗户上贴福字的那个就是自己的新家。“从山上搬下来,住进了高楼,生活和城里人一样,我跑出租车一个月收入5000多元,生活和以前比真是天壤之别。”

黄峪新区一角
与鲁作诚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该安置小区的还有一千多户。目前全镇共搬迁1587户、7085人,后山五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己经迁入安置小区的有1436户6120人,分配房屋1619套,对未搬迁151户965人将于今年完成搬迁,彻底完成后山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王昊说,通过搬迁政策叠加、个人自筹等方式,镇上对搬迁户进行扶持。采取培训和转移就业相结合,根据安置点周边务工企业需要工种及农户技能培训需求,对搬迁群众开展家政服务,月嫂、中式烹饪、驾驶员和电焊工等技能培训,保证了搬迁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黄峪新区的搬迁户们已经工作在兰州市物业、环卫、交通运输等行业。
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龚家湾至黄峪新区路段H5路公交正常通车,安置小区建成王官营白家坪联合卫生室,综合超市、爱心理发室、图书阅览室正常投入使用,32个教学班的幼儿园正在筹备即将投入使用。
每天跑车交了班,鲁作诚就坐着公交车接上在龚家湾上班的妻子逛逛商场或者在黄河边走一走,这成了他的新生活方式。
和鲁作诚一样世代住在山上的人们,正逐渐由农民向市民转变,改变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住上了新居,过上了幸福生活。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